记得十年前刚开始学习引导的时候,有同学和导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当时导师大概的意思是“引导师不是内容专家,更应注重在流程上…..”。
今天结合十余年的引导经验,谈谈我的理解。
粗略计算一下,这些年我给不同类型组织提供过引导服务。
所涉及的场景即有组织协同、目标分解、战略规划与解码,也有组织文化、并购规划、变革管理等等。
我发现,几乎每个客户在沟通前,都有一种期望:希望找到一位熟悉行业,并且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引导师。
我能理解客户的想法里面有三个诉求:
客户希望引导师熟悉行业,这样可以避免高昂的沟通成本;
客户期待引导师具备行业经验,能够和参与者深度交流,挖掘出核心问题,达到有效产出;
客户希望引导师帮助参与者扩大视野,产生不一样的思维碰撞;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客户谈的“专业”,指的不仅仅是引导水平,更多的是指特定业务的专业性。
所以,引导师只有懂行业、懂业务,才能够为客户服务好。
一般情况下,我会把关注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 对行业的认识的了解;
- 对业务趋势的了解;
- 对业务管理架构和方法的了解;
- 对客户消费模式的了解;
- 对组织发展模式的了解;
- 对参与者习惯性假设的了解;
这些内容的掌握,一方面得宜于平时的积累与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有较强的快速学习能力。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和参与者快速建立链接,也可以避免在现场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
当然,引导师不是专家,所以“懂”的广度和深度会与参与者有差别。
通常,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四懂一会”。
四懂:能听懂行业术语、看懂业务逻辑、懂行业业务模式、懂业务(组织)痛点;
一会:会从客户价值视角出发,判断真实的问题所在;
“四懂”--为我在项目前期与客户的沟通,提供了沟通效率与成功几率的保障;
“一会”--让我在很多时候比工作坊的参与者,可能知道得更广泛一点、问题看得更尖锐一点、思考更深入一点。
这样的努力,经常让参与者在会后反馈:“赵老师,您是除了我们公司专家之外,最了解我们行业的人”。
其实无论参与者还是我本人,大家都知道我的专业水准肯定不行。尤其涉及到业务具体层面更是如此。
在场的专家们本身都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最开始他们对引导师在专业问题解决上有所期待,但只需要适时明确工作坊中各自的责任,双方就会快速融合,为达成目标共同努力。
有经验的引导师,还经常被发起者赋予另外一重角色。即组织行为的观察与反馈者。
很多时候发起者聘请外部引导师参与内部项目,本身就抱着希望引导师在现场基于观察,围绕对团队发展、领导力培养、跨部门协同、组织文化建设等维度,给参与者一些正向反馈的目的。从而引发参与者的适当反思,促动健康发展理念的建立。
这就要求引导师,在懂行业、懂业务的同时,还要在组织变革、组织发展、领导力等方面有较强的积淀。
同时,作为引导师还要洞察不同行业的特色,围绕不同风格制订研讨流程。
比如,制造行业整体风格偏重于谨慎、保守、务实,那么引导师的风格、状态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互联网行业风格则呈现快节奏、多变、敏捷的状态,引导师的节奏也要适应客户的节奏,避免错配。
以上的结论必然给引导师带来一定困惑,好像引导师不只是对流程负责那么简单了,而必须更加了解业务的本质、组织的本质、商业的本质,才有可能真正的帮助组织解决问题。
所以,快速学习、理解客户业务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即是引导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也是对引导师的基本能力要求。(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