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我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让农村人居环境“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呼应中央战略的施政亮点,更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所以,建设美丽乡村,需内外兼修,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
坚持生态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起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外在美的构建。曾经不足为道的青石小溪,如今却显得弥足珍贵;曾经习以为常的树木草叶,如今却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阻碍着农村的发展,例如,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会引发村民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企业盲目追求利润过度开发导致污染土地资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政府缺乏有效的帮扶管控,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在做好基础设施的“加法”,也要做好消除污染的“减法”。让乡村的生态成为当地的靓丽风景线,也成为乡村金山银山。
涵养淳朴民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涵。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起到了“保障线”的作用,而乡风文明正是乡村人民心中的那一方“净土”。因此,乡村应充分发动网格力量,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主阵地”,根据村情实际、村民实需,积极开展常态化活动,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因此,传承家风家训,可借助民俗活动契机,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系列活动,在引导村民们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推动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力争创建“文明村”,大力宣扬文明新风。
做强富民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力。发展农村产业,是外在美的巩固。例如,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芭蕉村从原来的“光棍村”成为了如今的美丽乡村,依托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可见两者能够实现巨大的转变,就在于依托当地产业,不仅致力于把农村建得美,也经营美,最终达到村美民富的双赢。农村发展适宜的产业,不仅为农民带去更多的实惠,也为乡村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更为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有了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补短板、谋长远,不仅需要的是基层干部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更需要每一个村民能够有主人翁意识,以执着干劲、热情火热打造美丽乡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