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
32岁的杨某是家中独生子,父母舍不得让他受半点委屈,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
从小没受过苦,毕业后,杨某感觉生活太难,感觉谁都在瞧不起自己冷落自己,心理逐渐扭曲,只想着怎么样赚快钱。
有一天,他发现买保险后如果有意外发生,保险公司会给一笔巨额赔偿,他立刻就给父母办了人身意外险、高度残疾险。
随后,他亲自下厨,把亚硝酸盐放进牛肉里,吃饭时把有毒的牛肉夹给父母。
但父母向来宠儿子,舍不得吃一口,全留给儿子了。
杨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去厨房把亚硝酸盐倒进水里,端给父母看着父母喝下去。
他冷眼看着父母痛苦死去,然后打开煤气罐制造了煤气中毒致死的现场。
杨某人性泯灭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没有底线的溺爱。
宠爱还是溺爱?
分不清容易有大麻烦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觉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是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因为从小太过宠溺,长大之后孩子就会更加叛逆,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达到顶峰,父母常常为此头疼不已。
但许多父母嘴上说着“就是惯坏了”,心里却疑惑“我也没做什么啊”。
父母爱孩子,这是本能。
一股脑想给孩子最好的,常常分不清宠爱和溺爱。
溺爱,在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养方式」分类中,被归为「放纵型」教养方式。
溺爱,其实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高支持,低要求」的养育环境。
还记得轰动一时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件吗?
出国深造的汪佳晶,25岁的他从来没有勤工俭学过,并且每个月向母亲伸手要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
因为他上学,母亲在外面负债无数,实在拿不出钱了,可是来机场接机的母亲竟然被自己孩子连捅九刀。
更加可悲的是,在这位母亲脱离生命危险后竟然还在以“孩子有精神病”为孩子开脱,可是最终孩子还是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溺爱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内心没有爱:被溺爱,其实就是被动接受爱,天天被家长围着,缺少主动去爱的能力。
价值观混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无法接收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在他心里,他就是宇宙中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孩子能力低下:家长希望孩子有学习能力,能独立自主,却总是不自觉包办代替,这样就会导致孩子能力低下。
孩子厌恶学习:一旦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一个人在小时候不习惯于让自己的意志屈从别人(大人)的理性,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性的时候,也不会听从自己的理性。
——洛克《教育漫话》
放眼望去,许多父母自己节衣缩食,但给孩子买高档名牌时眼都不眨;
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家务活儿也不舍得干;
父母都没舍得出去旅游几次,但孩子要钱参加出国游时,就算借钱也要报名……
事实上,这种类型的父母其实较少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表面上「溺爱」,看似跟孩子一直有深度的接触;
但双方就像隔着一层透明塑料膜,隔绝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真正深入的互动和交流,甚至成了父母的借口。
父母会想,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还这个样子?
许多时候,父母确实要克制一下自己爱孩子的心。
当我们给孩子关心时,有没有考虑自己贴心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
这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具攻击性,较为不成熟,缺乏责任感,对终生都有影响。
避免孩子被“惯坏”
建立亲子边界
边界,简单的说好像一条线,线这边是你可以做什么/我喜欢你做什么,线那边是你不可以做什么/我不喜欢你做什么。
边界是一切规则的母体。
有了边界,才有各种复杂和详细的规则。
在溺爱这件事上,父母投入了太多关注在孩子身上。
不止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关注孩子的秘密。
孩子有写日记的习惯,可是家长们总是窥探孩子的日记。
也不允许孩子朋友圈屏蔽自己,总之要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发火,父母就觉得孩子不懂事,怎么我这么关心你,怕你交坏朋友,你还不领情?
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侵犯孩子生活空间的行为,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和家长之间关系的恶化。
很多养育问题、相处的冲突,常常就是因为对方过线了。
心理距离如何拿捏?
遵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会有边界的爱,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最终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