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经济导报 | 极端天气成“新常态”人类能做什么
2025-07-11 16:59  浏览:547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笔者的一个朋友上周从上海去德国出差,租了一个民宿。落地后才发现当地非常热,但是民宿内没有空调。不仅如此,附近的其他居民住所、商店、旅馆都没有空调,据说只有五星级酒店才有。房东说,过去这里夏天只有20多摄氏度,人们的习惯就是长期不用空调,安慰她说到晚上就没那么热了。短短几天她热到中暑、发烧,快没有力气办公,恨不得插翅飞回有空调的家中。这样热下去,很多欧洲家庭或许很快就要习惯使用空调,这可能会给具有巨大空调产能的中国企业带来商机。

世界气象组织7月3日发布公报表示,近期欧洲多地正经历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空气污染激增,野火风险加大,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西班牙南部数日前记录到了46摄氏度的高温,法国多地气温超过40摄氏度。7月3日,本就干旱的奥地利、波黑、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均发布了高温红色警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德国等国也在经历高温“烤”验。

这次席卷欧洲的热浪源自非洲大陆,热带环流北移导致非洲高压系统更频繁、更直接地影响地中海地区,地中海海水升温较快。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城市中更明显。

事实上,在这个夏季,高温天气已经不是个例,同一时间的美洲、非洲、亚洲部分地区也正经历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气温。高温的反面是极寒,目前正值冬季的南半球,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家6月刚经历了破纪录的寒潮。

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下,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洪水、干旱、野火和热浪不仅造成全球性人员伤亡,更冲击商业体系、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推高食品与商品价格,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从短期应对的角度来讲,可以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好农业高温干旱应对措施,大规模植树造林、为城镇提供遮阴来改善局地条件。从中期应对角度来讲,可以加强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工具和先进的天气预报模型上的气候智能型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天气和气候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据共享框架,从而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和完善公共健康策略,保护弱势群体。从长期应对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季节提前开始,热浪也一年更比一年早出现,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依然是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

2024年,中国持续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工作并取得实效。今年,中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已启动交易,自愿碳市场涵盖了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类项目。

7月2日,欧盟委员会声明已就《欧洲气候法》提出修订案,设定到204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90%的目标。今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人们依然需要在《巴黎协定》框架下进行全球气候行动,唯有全球合作才能破局。

来源 | 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季晓莉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发布人:de3f****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