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琪 吴思彤
罗朝阳,壮族,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被评为“广西法治建设先进个人”。
“如果不把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住得下、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朝阳对乡村群众许下的承诺。一直以来,罗朝阳深深扎根基层,聚焦乡村振兴,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出路、寻发展。在罗朝阳的带领下,新立村逐渐转变为多产业发展、人均年收入达2.1万元的“明星村”。
“想为村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罗朝阳是土生土长的新立村人。高中毕业后,罗朝阳为谋生计,与村里的年轻人合作,做起了生猪收购的生意。“那时候,我们收购附近村子农户饲养的生猪,再转运到附近的集市上卖,收入还算可观。”罗朝阳回忆道。
1990年,新立村老支书黄德强找到罗朝阳,热情地邀请他回村工作。罗朝阳毅然放弃了原有的生意,回到了新立村。
“黄支书是一名老党员,工作尽职尽责,很受村民爱戴,是令我敬佩的前辈。对于他的邀请,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我也很想为村民们走向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罗朝阳说。
在工作中,罗朝阳经常跟随黄老支书一起谋划村子的发展,并请教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攻坚克难,大力发展村集体产业。1996年,罗朝阳接过黄德强的“接力棒”,担任新立村党总支书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这里的艰苦生活。只有和大家想到一起,才能干在一起。”在工作中,罗朝阳十分关心乡村发展,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积极参加各类调研活动,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了沉甸甸的思考。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罗朝阳先后提出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多条建议,把群众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上。
“我将始终深耕在基层一线,不断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光荣职责使命。”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罗朝阳依旧充满干劲。
“搬”出一片新天地
新立村原有21个自然屯,其中11个自然屯位于大石山区。158户村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坳里。靠着“碗一块、瓢一块”的石缝地,村民们只能种植玉米、木薯等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
“山里土地石漠化严重,祖祖辈辈都从‘石头缝’里讨生活,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罗朝阳十分着急。
2013年,罗朝阳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建议,对地处地质灾害带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村屯实施易地搬迁。
罗朝阳的建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3年年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下,新立村广新家园移民搬迁项目正式启动。然而,说服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同意搬迁是摆在罗朝阳面前的一个难题。
“大部分村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走,劝服他们比较艰难。必须耐心引导他们分辨利弊,让大家认识到只有搬出大山才有出路。”罗朝阳说。
为了做好搬迁工作,罗朝阳每天一大早就骑上摩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往返于各个屯之间,逐户走访村民。最终,158户村民全部搬出大山,住进了新家园。
搬迁问题解决了,如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条件?针对新立村的情况,罗朝阳动起了脑筋:丘陵荒地不适合耕种,那就通过开荒把坡地变耕地;土地缺少水源灌溉,那就将管道铺进地里……经过罗朝阳和村民们的努力,新立村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创了圣女果、火龙果、芒果、秋冬菜等特色产业。同时,罗朝阳还充分利用驮烈河、将军洞、莲花山等丰富旅游资源,带领群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罗朝阳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立村从当地的“穷窝窝”成功转变成“金窝窝”。
建设民主自治和谐乡村
一排排精致的小楼依山而建,村道旁的法治文化墙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走进如今的新立村,一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随着新立村的不断发展,罗朝阳开始关注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他把普法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带领全村依法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使新立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充满活力。同时,罗朝阳带领新立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行“村事民议”工作法、“农事村办”服务机制、“屯事联理”民主机制等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群众质量,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焕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新立村的法治文明建设,罗朝阳多次到百色市田阳区人民法院走访调研,了解田阳法院“农家小院调解室”“法律明白人”多元解纷等工作。
“作为一名壮族代表,我特别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打官司时的语言交流难题。”罗朝阳介绍,广西聚居着壮族、苗族、瑶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部分偏远乡村的中老年少数民族群众在打官司时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广西各级人民法院立足民族地区民俗民情,设立“双语”诉讼服务窗口,培养“双语”法官,打造“双语”法庭,深入壮乡苗寨化解纠纷,开展普法宣传,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接地气、显温情的特色司法服务。
“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法院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困难事、烦心事的司法为民初心。”罗朝阳建议,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偏远地区数字法院建设工作,让农村群众充分享受数字化司法的红利。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14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48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