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家•
刘诚龙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发表作品3000余篇,600多万字,出版《腊月风景》《民国风流》《恋爱是件奴才活》《非常弱音》《谁解茶中味》《历史有戏》《回家地图》《心心点灯》等多部作品集。
01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立意写一篇文章——
孔子有位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被送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沦为奴隶的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
思之趣 辨之美
02
作家创意
“议论文有一个特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既要看公理,也要看婆理,在辨析中,提出自己的理。”
——刘诚龙
03
作家作文
不准有子贡,可准有雷锋?
刘诚龙
子贡出差国外,赎回一个鲁国人,政府给他赎金与奖金,子贡不要。子贡高品格,只见人,不见金。好事做得那么好,想来该得表扬的,却被孔老师骂了一顿:你充啥能,装甚好人啊,你赎人不用政府补助金,以后谁还愿意去国外带回鲁国奴?(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老师真是懂人性知人情。鲁国奴隶在外国,回家路上开支就不少呢,要赎之,没一笔赎金更是干不了的,一般人真没实力干这个活。如果大家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还真如孔老师说的:“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让好人做好事,不吃亏,不亏本,不流泪又流血,这才让人民愿意做好事。
孔子告诉我们,利益,是人民干活的动力,不能以讲道德为名,剥夺人民利益。该对人民讲利益,便不能要求人讲道德。孔老师对人性之理解,好透彻啊。也正因为孔老师对人性那么理解与尊重,故“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对子路做好事、得好处,很是赞赏的。做好事的,什么好处都不到,谁还做好事呢?
与子贡赎人不要钱的故事完全相反的,我们也听说过很多:有人落水,家属喊人救,很多人要么是拍视频,要么是架秧子起哄,好吧,有人愿意下河救人,却先要跟家属谈判:多少钱?待口头与书面合同签订:落水的人呢?
如果一切都不讲道德,一切都是利益摆在前,这个世界也是麻烦死了。
孔子骂子贡,未必是真骂呢。孔子对学生子贡,属于那种以骂为爱的师生关系。如果是真骂,那我对孔老师也是意见大了,孔老师是赵太爷啊,不准人家革命吗?不准他人做高尚的人,也是“人性之恶”。不准别人做坏人,这当是全人类共识,不准人家做好人,这是甚道理?你可以不做雷锋,你有甚权力,不准雷锋做雷锋呢?
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保护好“子民”(取金人),容得了“子路”,也不可指摘“子贡”。这里恰好构成了善事通行的三个层次:对“子民”是利益引导,这是国家的政策底线;对“子路”是感恩引导,这是受者的道德底线;对“子贡”是精神引导,这是高尚者的人格高蹈。
一个人的道德,打了60分,自然不能对他说三道四,但一个人道德要打80分,要打90分,你就觉得这人无耻与可恶?他对你构成了道德压迫?雷锋行走中华大地多年,你学习雷锋没当雷锋,雷锋或给了你动力,却没给你太多压力吧?底线之下,道德不可低走;底线之上,道德可以高走,在底线高与低区域间,可以随心行走。现在对子贡太不公平了,道德高尚,不受尊敬,反受批评。时代堕落从骂道德开始。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可以做一个人,人字前面,可不加任何前缀:他就是人,我就是人;但若要加也是可以的。可以加何字呢?可以加一个“好”字,他是“好人”,我是“好人”,他是“中国好人”。
图/摄图网
04
学生作文
道德不应被利益绑架
孔子一学生救了一个小孩,欣然接受了其父的感谢之礼,被指责贪心;孔子另一学生赎回沦为奴隶的本国人不报账,被夸赞品格高洁。孔子的态度与众人截然相反,他认为:收赏可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当收;不报账妨碍他人行善,当责。
不知从何时起,“道德高下与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为何帮助了别人不能接受谢礼?为何一定要蒙受损失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道德与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
古时一位医者,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大多百姓家中并不富裕,但是这位医者却不免费为他们治疗,而是让他们送上杏子做诊费。事实上,这样的有偿诊疗处理得恰到好处。若是全免费,未免有些勉强。他自己以医为业谋生,若长期免费,他的生计又如何着落?再者,贫困程度该如何丈量?有些人家刚好卡在能付诊金却比较贫苦的那根线上,收不收费?因此,一篮杏子,恰到好处。百姓受到体谅,医者有了收入,双方均得到利益,成就了“杏林”佳话。所以,适当的“有偿”,反比无偿收到更好的效果,它并不影响医者品德高尚。
图/摄图网
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他可以接受奖赏,并且应当奖赏,但是他脑子一转,觉得要是接受奖赏自己的品行就不美好了,于是推辞,那么这样的拒绝是虚伪的,是为了“道德”而“道德”。道德并不是一种迂腐的概念,道德之于社会就像池水与游鱼。水是活的,鱼才能自由自在;水是死的,鱼就不能长期生存。而利益就是水中浮藻,没有浮藻植株,提供不了光合作用后的氧气,鱼容易闷死;浮藻多了,消耗的氧气也多,鱼还是会闷死。所以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应平衡,道德不应当被利益绑架,也不应当被利益污染。
看到一则新闻,一女孩钥匙掉在奶茶店,被工作人员拾起并归还,女孩本来满心感激,这位工作人员却趁机索要报酬。虽然数额不高,但还是令人生厌。这种情况下,并不是道德不应被绑架问题,而是道德不应在利益中迷失、变质。接受感谢可以,但作为奶茶店员工本当归还顾客遗失的物品,不应当提出无理要求。受利不被绑架与受利不被约束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把握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平衡,让道德不被绑架,才是弘扬美德,让良好品格植根于人们心间的长久之计。
(江西省瑞金一中高二 刘存豫)
END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