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地产行业的艰难之年。三道红线的减速带才刚刚设下,集中土拍、限价政策又在上半年接连落地。行至下半年,融资环境也开始不断缩紧。
行业凛冬已至,各方都在寻求过冬之法。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用了一个字来总结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稳”。
王蒙徽举例表示,房地产“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开发经营方式不可持续,“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乡建设方式不可持续。“这些方式既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也积累了不少风险隐患。”
换言之,曾经属于高周转房企的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地产行业,比拼的新主题名为“行稳致远”。
经过发展初期的快速增长,规模进阶后的祥生其实早从2019年就已开始主动降速、自我革新。
“我们不会盲目地追求规模,有质量的增长将会是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市后的首个中期业绩会上,祥生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弘倪如此说道。
细看祥生上市后的第一份中报,无论是营收净利,还是归属合约销售情况,祥生控股集团都取得稳定增长。报告显示,2021上半年祥生实现营收15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6%;净利润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5.6%;权益合约销售额约497亿元,同比上涨30.4%。
寻求增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增长的方式和进程有着多种选择的可能。尽管发展初期的增速在业内居前,祥生却并不“贪恋”。比起“高速度”增长,当下祥生更想获得“高质量”增长。
何为“高质量”?对于现阶段的地产企业而言,高压之下,高质量更强调成长的弹性:即跟着市场的变化去生长。对于祥生而言“要正视市场、敬畏市场,逆市而行不如顺势而为。”
拉升或是企稳,讲究“节奏”的变换。发展初期的快跑之后,祥生“变奏”的关键一步即为“降负债”。
变化早就在祥生内部紧锣密鼓地展开。最近一期的财务数据显示,祥生控股集团的净负债率实现大幅下降,达到96.6%;现金短债比再度优化,提升至1.2倍;同时,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较2020年末继续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79.4%。
要想缓解资金压力,节流是一条路,开源是另一条路。在祥生看来,合作开放有很多好处,一方面有利于地产行业内部资源整合、促进同行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开放股权,引入更多的外部金融力量,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风险。
开源、节流两相配合,祥生控股集团的“三条红线”持续优化,并在今年年中已经成功进入“黄档”梯队。
再看“变奏”的第二个关键步骤——“战略与经营管理调整”。营收增长的同时,祥生也要主动进行深度调整,去修复、巩固和强化其内在的机制、内功和竞争力。
如果说,降负债“求稳”是企业的过冬之法,那么“战略与经营管理调整”则是为了构建一种更加弹性的竞争力,为下一轮春天的到来积蓄力量。
“降负债”与“战略与经营管理”双管齐下,行业变局中,祥生控股集团“调节奏”蓄力长期高质量发展,其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