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时代楷模|不以山海为远 心连万里共好
2023-10-23 11:57  浏览:419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0月20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在“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发布仪式上,中国第16、18、21、22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原主任医师徐长珍等8位代表亮相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讲述“健康丝绸之路”上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故事。

穿越时空的中外情谊


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的故事要从一封信开始讲起。

“1962年12月,中国卫生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刚刚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向世界求救,恳请各国提供医疗援助。秉持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中国政府最先作出回应,并且于1963年4月派出第一批援外医疗队。”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将观众的思绪引向那段峥嵘岁月。

60年来,我国已向阿尔及利亚派遣28批医疗队、3603人次医务人员,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了207万余个新生儿。其中,有一位医生先后4次踏上阿国的土地,在近8年的援外生涯中,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仁心大爱,成为阿国人民心中的“妈妈徐”。她就是徐长珍。

在当地,有1万多人名叫“西诺瓦”,意思就是“中国人”。而这一称呼的由来,正与徐长珍有关。2000年3月,徐长珍作为中国第18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的一员,再次来到当地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得知中国医疗队回来的消息,当地患者将徐长珍先前所在的马斯卡拉医院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之中,徐长珍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6年前因战乱未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拉塞拉。“她变化非常大,面色苍白,整个人都浮肿……”徐长珍回忆。

徐长珍没有犹豫,决定尽快为拉塞拉手术。“她渴望能有一个家庭,想能有一个自己的宝宝。”徐长珍说。在制订手术方案时,她陷入了沉思。患者子宫内翻、下肌瘤体积大,如何在手术中既保住其子宫,又切除肌瘤?这对有着25年临床经验的徐长珍而言,依然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她用了3天时间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经过3个半小时的手术,徐长珍不仅切除了拉塞拉身上的肌瘤,更保住了她要成为一名妈妈的梦想。手术完成时,手术室里一片沸腾,医护人员一边齐声高呼“西诺瓦”(意为中国人),一边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数月后,拉塞拉带着自己的男友来看望徐长珍,表达感激之情。“我发自内心地祝福他们,希望她会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徐长珍感慨。

从1993年开始,徐长珍和队友们累计治疗患者10万余人次,开展手术1.5万余台次,抢救危重患者700余人次,接生新生儿4万余例。越来越多的孕产妇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给孩子起名为“西诺瓦”。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万里共好。“在每一声‘妈妈徐’的呼唤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生和阿尔及利亚人民之间跨越语言、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真情。”主持人的话,让徐长珍的眼眶湿润了。

危难之时的使命担当


大屏幕上的一张风景照引发观众遐想:落日余晖中,一艘白色帆船徜徉在波光粼粼的海上,与红彤彤的晚霞交相辉映。“拍下这张照片的是中国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卢建林,而这张照片是他到达之后拍的第一张照片。”在主持人的介绍中,中国医生与当地人民的故事长卷徐徐展开。

与海滩美景有巨大反差的是受援医院落后的医疗条件。“妇产科的床位非常紧张,一个床上睡4位患者,每个人占一角。”卢建林回忆,面对极度落后的医疗条件,满负荷工作成了团队的常态。

一场严峻的生死救援不期而至。2011年9月10日,一艘载有约600人的渡轮在桑给巴尔岛附近海域沉没。危急时刻,卢建林立即和医疗队驻点医院、桑给巴尔卫生部联系,表示中国医疗队随时待命,接受救治任务。陌生的异国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严重的语言障碍……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医疗队开始与死神较量:迅速成立救治小组,确定详尽的救治预案,筹集药品和器械,专人24小时值班……短短3天的救援,卢建林带领团队救治了400多名沉船事故伤者。“他们工作非常非常努力,要做手术的时候,他们都随叫随到。”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麻醉科医生卡西姆如此评价中国医生。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数万人被感染,病死率超过60%。危急关头,中国政府率先派出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就是其中一位援非逆行者。

“我们援助的中几友好医院的患者病死率高达66%,大家还是有所畏惧的,但我们医院的这19个人,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面对已知的危险,王振常毅然决定,“不仅要与几内亚人民患难与共,勇往直前,更要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多年来,这支医疗队始终坚守在埃博拉疫情防控最前线,开展医疗救治。同时,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王振常及团队在当地广泛开展埃博拉疫情防控培训工作。自接到任务后,王振常数次参与一线考察与调研,制订出符合受援国国情的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培训工作自2014年12月起开展,历时两个月,医疗队累计培训、带教当地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及行政人员1679人,为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当我快要结束援外工作的时候,(徒弟)苏瓦黑医生说要把我的照片放在办公室,想我的时候就看一眼。”在热烈的掌声中,该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旭走到台前,述说着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几友好情谊。

一生不改的援外初心


国土有界,大爱无疆。60年来,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异国他乡勇担使命,救死扶伤,展现着“大医精诚”的精神,成为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

“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对党忠诚、心系家国,把情怀和精力倾注于救死扶伤,把医者仁心践行于援外医疗事业,是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优秀团队。”在恢宏磅礴的舞台声中,徐长珍、卢建林、王振常、李俊升、佟玲、朗志存、王俊辉、吴德熙等8位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一同登上舞台,他们向观众挥手致意,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接受荣誉,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属于60年援外过程中3万名参加援外工作的所有医疗队队员。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代表奉献,还代表一种荣誉,更代表一种责任。”接过奖牌和证书,王振常的话语直击观众内心。

聚光灯照亮舞台,一位身着“中国红”的白发老人走上舞台。她是我国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原助产士邱月华。

邱月华拿着的一摞黑白相片,见证了60年前该医疗队在阿国赛义达的往事。“这是我接生的孩子,她的母亲患有肺结核,孩子交给我们抚养,现在已经快一个月大了。”一张老照片的背面如此写道。

面对简陋的医疗和生活环境,首批队伍的24名队员承担了受援医院280张病床的全部治疗任务,同时在广大牧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条件极其艰苦。

一张张照片、一声声嘱托,让每一位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深受感动和鼓舞。“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加入中国援外医疗队,为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作出贡献。”邱月华感慨道。从青春年华到满头银发,这份浓浓的援外情伴随着她走过了60年的人生路。

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纷纷表示,医疗队肩负祖国重托,身处异国他乡,不惧艰难困苦,在全力救死扶伤的一幕幕背后,是多年来不曾改变的医者初心与大爱情怀。“不以山海为远,不惧天高海阔。未来,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脚步还会抵达更加壮阔的远方。只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守望着同一片家园……”在歌曲《天下一家》的曼妙旋律中,发布仪式接近尾声。舞台灯灭,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编 辑 :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45b7****    IP:101.229.7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