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力求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提出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提到: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长江文物保护管理,推动长江文物活化利用,提高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中华历史文脉。
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规划》的印发出台,将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指引和保障,更好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现阶段对长江的保护措施
顶层设计,引领方向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形成中央统筹协调,不同省份规划落实,形成同中存异、布局合理、功能衔接的建设格局。
具体而言,是由中央相关部门牵头,拟订长江区域内的建设与保护规划,协调各省份,组建专项工作小组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位推动下,长江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包括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环境风险防范、法律与制度保障等方面。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长江国家公园建设规划,把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中央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查,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长江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文化项目,在规划、建设、使用上,需要凝聚民智、发动民力;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资源普查,科学研究
在资源普查方面,侧重于沿线的生态资源保护与物质载体建设。要积极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调查,建设长江文化数据库、保护濒危文物遗产、健全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长江地区的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保护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科研方面,利用国家社科基金等资源,开展长江文化研究,并在世界著名大学、科研院所中设置专题项目、举办“全国长江文化发展论坛”,加强长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就学术而言,将长江文化研究的资源整合起来,构建跨学科、交叉、多元化的创新平台,组建长江黄河研究会,进一步推进“长江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学术成果。对长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长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继承,对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构建了连接历史和现实、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长江文化体系。
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将长江国家文化园区的高端人才引进到世界各地,拓展有关领域的访问学者队伍,将“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列入其中;建立分级培养体系,有针对性、有步骤地推动有关专业的人才向需求缺口方向发展;每年,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城市都会举办“长江国家文化园区建设人才交流会”;长江经济带下游各省市,对上游文化企业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第一,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长江国家公园规划的范围应从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两个方面进行。长江国家公园的建设要以长江的整体为重点,而不是以哪一段为重点,要以每个江段为重点。加强长江全流域范围内各地区和部门间的协商协作,形成管理模式和管控方式上的省市县域三级统一,做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建立完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一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域合作机制。
第二,长江保护的多重角度。需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既要有工程性建设等硬项目,也要有长江文化研究和长江非遗文化传承等软工程,针对长江保护与长江文化开发应该从人文、生态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长江的文化包括生态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看,保护长江生物、改善长江的水质,既是长江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又是对长江文化的保护。长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要大力发展长江题材的优秀纪录片,推动长江文化的传播,推动长江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广泛人文交流,并发起“世界大河文明论坛”。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要坚持重点突破,以整体推进为主线,把握11省份的不同文化特征,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引导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注重历史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保留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内涵,展现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整合各段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各个省份在充分挖掘本省的长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也要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在整体上可以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塑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文旅品牌,以此为IP开发主题研学产品,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与沉浸式演艺场馆;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长江经济带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文化技术创新的要素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和创业生态走廊。
各地都在大力推动长江文化标志性建筑,以长江主干水系为核心,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统筹协调的长江文化遗产示范带,全面展示长江文化,促进长江文化的发展。
文段节选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
作者:邹统钎
书 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
书 号:978-7-5032-7083-3
作 者:邹统钎
定 价:39元
图书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长江文化公园概况、长江的文化价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与建设、体制建设、现存问题、建设建议,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实际开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分析的材料有限。内容局限于现有政策梳理、做法汇集,案例描述为主。本书作为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和国家文化公园系列丛书的一本,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入手,提出了一些建设现状和解决建议,具有一定科研意义。
作者简介
邹统钎
现任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主持完成UNESCO、WTCF、国家社科重大、国家自科、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今日国土》副主编、《旅游导刊》编委会副主任,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旅游学刊》等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