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学营十周年
2018-2021
三尺讲台一生秉烛 德艺双馨师德风骨
作者:朱亚文
优秀科技工作者/朱亚文
朱亚文,南京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工会主席,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2022 年4月退休,先后荣获 2010 年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 年、2009年、2010 年南京大学“我最喜欢的老师”称号、2017 年南京大学医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19 年获南京大学“师德先进”荣誉。
参与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契机
朱亚文教授主要研究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长期从事解剖学教育,承担《人体结构与功能》《神经解剖学》和《人体解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他也乐于分享知识,喜欢与年轻学生交流,因此,2016年,当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特邀他为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南京大学分营营员作科普讲座时,他欣然应允,自此与科学营结缘。
朱亚文为营员作报告
朱亚文钢笔画作
参与高校科学营活动
2016年7月,朱教授为营员作了一场题为《生命的维系》的科普讲座。讲座过程中,通过图解的形式,他详细地向营员介绍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详述了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在内的人体九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强调了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朱教授的讲座不仅让营员了解了解剖学及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还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帮助营员形象地了解人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朱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他将人体中的血脉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管线类比,将高血压导致的脑溢血与水管溢水类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整场讲座中,朱教授将艺术渗入教学,创新采用文、图、物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维系的奥秘,深受学生喜爱。讲座结束时,朱教授向营员展示了一组钢笔画作品,作品中南京大学各大标志性建筑引发了营员的阵阵惊叹,同时也让营员体验到了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乐趣。
朱教授为与营员互留联系方式
朱教授与营员交流、讨论
对开展科学营相关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
虽然高校科学营活动只有一周的时间,但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等活动可以让营员近距离与名师、教授进行交流,感受名师的魅力,领略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精彩的讲座、丰富的实践活动能让营员快速、全面地了解南京大学,德艺双馨的老师成为营员学习的榜样,在营员心中播下向往的种子,点燃了营员对科学的热情,也对南京大学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并以此为契机引导青少年崇尚和热爱科学,鼓励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参加科研工作的体会、对营员的期许
朱教授特别重视高校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参加工作30多年,其中有10年整个学科只有他一位教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教授也从未缺勤。为了不落下一节课,他甚至推掉了许多需要外出参加会议的机会。解剖学基础课程复杂枯燥,如果只讲专业知识,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学生更是晦涩难懂,因此他一直追求“把解剖变作一门艺术”,致力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图解、视频举例等方式为学生授课,也被称为“教解剖学的艺术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不仅让他可以随时随地开讲,还能通过融会贯通、旁征博引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的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深受学生好评。
朱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除了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对于未来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少年营员,他认为最应具备的品质就是“真诚”,教育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求真,不能为了报告好看而去造假,也不要为了排名、获奖,粗制滥造,学术研究成果一定要反复推敲、论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朱教授报告现场
对高校科学营未来的祝愿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为优秀中学生创造了提前进入大学,感受大学生活的通道,让中学生有机会领略大师风采,感受科技魅力,向往美好未来,有利于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希望高校科学营越办越好,不断扩大规模、惠及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