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风华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2日就义。
在酷刑下她仍坚贞不屈,没有说出一字关于抗联的情况,还曾经对看守她的警察与女护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促使他们决定协助其逃离敌人的魔掌。慷慨就义之时,她留下了对儿子的深切期盼: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使铁道北的反日会、农委会、妇女会、儿童团的活动活跃起来。她还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队,这些队伍成为铁北不可小觑的抗日力量。
然而,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乡音未改的赵一曼一口浓重的川音,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次,儿童团员吕凤兰和母亲陪赵一曼传递情报。母亲挎着一筐鸡蛋,三个人匆匆赶路。谁知,没走多远就遭遇了日伪军。一个伪军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俺家亲戚生孩子了,我们娘仨去给她下奶。”尽管出发前赵一曼装扮了一番,但伪军还是看她不像本地人,便凶神恶煞地问:“这个人是干啥的?”
“她是我干闺女。”母亲赶紧说。伪军围着赵一曼走了一 圈又问:“她咋不说话呢?”
“她是哑巴,不会说话。”母亲陪着笑脸说。日伪军走后,她们也长长地出了口气。
《牙根咬恨(战士歌)》
一天黄昏,赵一曼得到情报,日本鬼子要到铁北关门嘴子一带“讨伐”游击队。她果断决定,带领自卫队打一场伏击战。此战不仅能提高队员的信心,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消灭敌人夺取武器,装备自己的队伍。
乘着月色,赵一曼将队伍带到预定地点,隐蔽起来。她指挥短枪队员埋伏在前边,手持大刀和长矛的队员埋伏在后面。一直等到中午,才看到敌人一支分队,耀武扬威地走来了。
赵一曼低声对大家说:“听我的号令,集中火力打那个骑马的指挥官。”
当敌人离他们越来越近,只有十米远的距离时,赵一曼大喊一声:“打!”
队员们集中火力射击,日本指挥官从马上一头栽了下来,群龙无首的敌人顿时乱成一团。
刊登“红装白马赵一曼”的伪满报纸
“冲!”赵一曼一声令下,带领持枪队员冲在前,拿大刀长矛的队员从后夹击,打得毫无思想准备的日军措手不及,仓皇逃窜。
战后清点,他们消灭了10多个鬼子,缴获20多支长短枪和一批子弹。
之后一段时间,赵一曼率领自卫队乘胜追击,昼伏夜行,打击了与日寇狼狈为奸的伪军和反动武装,深受人们群众的拥戴。自卫队也被改编为地方游击连,配合赵尚志领导 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部队作战。
不久,省委巡视员在给省委的报告中,对赵一曼的工作给予了肯定:道北一般比道南好,特别是五区一带,几个月来的工作比较深入。农民自卫队有3000人,那里群众也比较团结……
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出赵一曼使用过的物品
哈东游击区的壮大和发展,使日伪当局坐卧不宁,因此敌人不断地对游击区进行讨伐。
赵一曼带领队伍穿林海,过雪原,出没于珠河铁路两侧,一次又一次奇袭敌寇小分队,打掉敌人的据点,同敌人展开拉锯战。
此时的赵一曼,战斗任务非常繁重,处境也更加危险。
敌人经过长期准备的“大讨伐”开始后,对游击区进行重点军事打击。日寇还用悬赏、暗杀、诱降等卑鄙手段破坏统一战线,迫害抗日民众。收买抗日意志不坚定的义勇军及各自为战的民间组织领头人,达到他们制造分裂和内讧的罪恶目的。
中共满洲省委就粉碎敌人的“大讨伐”阴谋发出了给全党同志的指示信。珠河中心县委和哈东游击队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救过赵一曼,被誉为“中国革命八大妈妈”的吕风兰
赵一曼带领农民自卫武装在铁北老五区,首先与“黄炮”队进行了英勇战斗。
民间组织“黄炮”队,曾与哈东支队签订不投降、不卖国、反日到底的共同作战协定。孰料,“大讨伐”开始不久,他们公开叛变,杀害抗日干部,勾结日伪军攻打游击战区。
猖獗的“黄炮”队组织所谓的精兵强将第二次进攻 侯林乡时,被赵一曼率领的自卫队彻底消灭。
经过赵尚志率领的哈东游击支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和赵一曼领导的自卫队,以及根据地人民的有力支持配合,敌人的“大讨伐”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由于日伪军的疯狂围剿,珠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县委决定,第三军主力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主力部队远征后,赵一曼继续留在珠河铁道南北,领导游击战争,同时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
“我们的女政委”,战士们喜欢这样称谓智勇双全、可亲可敬的赵一曼。
赵一曼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对日伪军的烧杀抢掠进行了英勇的还击,一时威震珠河。赵一曼的名字也令日寇胆寒。敌人对她指挥的游击战斗惶惶不安,恨之入骨,认为“哈东二赵”赵尚志和赵一曼是他们最大的威胁。
当时的伪满哈尔滨报纸以“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装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为题刊登报道,将赵一曼描述得出神入化,并发出悬赏捉拿的告示。
“红装白马”,侵略者对“女共匪”的宣传像神话一样。炫目的红白色彩,飒爽飘逸的女战将形象,双手持枪,文武双全,驰骋于珠河铁道两边的赵一曼,让日寇闻风丧胆,切齿痛恨。
然而,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眼中“红装白马”的战将赵一曼,其实是一个身患肺病、瘦小柔弱的南方女子。
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赵一曼肺病复发,免疫力低下导致 脖子上长了大疮,不得已住进游击队的流动医院治疗。而此时,日寇的搜捕一天比一天穷凶极恶。
只有医生张险焘和一名护士的医院,住着十多位伤员,根据随时出现的敌情,时刻准备转移地方。赵一曼病情稍有好转,就主动担负起护理工作,给伤病员理发、洗补衣服、组织大家学习政治,学唱歌曲。
赵尚志在一次战斗中左胳膊负伤血流不止,来到医院包扎止血。条件简陋的医院没有麻药和消毒液,只能用纱布蘸硼酸水擦拭伤口消毒,有人忍不住钻心的疼痛,会呲牙咧嘴地喊叫几声。
赵尚志包扎伤口时,恰巧赵一曼也在给脖子换药。赵尚志开玩笑说:“咱们看看谁的脸上有疼的表情。”
赵一曼笑笑说:“你不怕疼我更不怕哟。”
“瘦李子真是了不起,人瘦骨头硬,厉害!”赵尚志诙谐地说。
与赵一曼同在流动医院治病的,还有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韩光。他来珠河帮助赵尚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因受伤入 院治疗。一个多月时间的相处,他们成为抗战岁月中交谈甚欢的好战友。
韩 光
一天傍晚,医院刚刚转移到一个屯子,敌人闻风而动向屯子逼近。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掩护不了伤员,被收割后的田地光秃秃一片也藏不了人。时间紧迫,大家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赵一曼发现不远处的地里是一大片“大豆铺子”——收割大豆后,留下的豆秆一捆一捆倒在地间。
赵一曼立即指挥伤病员全部藏在大豆铺子底下,她和张险焘提枪趴在最前边,担任警戒保护伤员。紧急中的张险焘背了几趟伤员,加之刚才的紧张情绪,趴在地上的他浑身哆嗦,豆铺子也跟着“沙沙”作响。赵一曼镇定地指指前方, 低声说,稳住,莫慌。
日寇火烧村庄后,草草搜查了一番,从伤病员藏身的“豆铺子”前面走过。敌人走远后,大家松了口气,纷纷称赞“我们的女政委”,足智多谋骗得鬼子团团转。
赵一曼看着远处大火中的村庄,催促大家说:“我们抓紧时间撤离,天亮前赶到安全的地方。总有一天回来,为乡亲们报仇雪恨。”
赵一曼回到游击队,大家都知道她的伤病还未痊愈,就借用房东温喜良家的大粗碗,专为她做了一碗高粱米病号饭。
赵一曼看着高粱米饭,没舍得吃,送给了另一位伤病员,她和大家一起喝大碴子粥。
赵一曼用过的“福”碗
这个粗瓷碗上有个“福”字,一直被房东温喜良一家珍藏着。解放后,这个碗被送到军事博物馆陈列展出。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韩光看了电影《赵一曼》后,激动不已,与赵一曼相处的时光仿佛就是昨日。
韩光把深切的怀念,写进了回忆的文字: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赵一曼同志经常见面。记得在1934年冬,我受伤,一曼同志生病,因为日伪军正在进行大“扫荡”,我们几个伤病员被安排掩藏在乌吉密南山四方顶子西侧一个烧过木炭的窑洞里养伤治病,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一曼同志常常摆摆“龙门阵”,谈古论今,至今记忆犹新。
一曼同志和大家在一起,从不谈论儿女情长的生活琐事。关于她的儿子宁儿,我还是从她牺牲时留下的遗书中才知道的。
一曼同志最喜欢谈的是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她自豪地说:“可见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得到!”
她推崇南宋抗金女将梁红玉和丈夫韩世忠并肩拼杀在疆场,成为著名的抗敌英雄,她赞扬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曼同志最为称道和尊敬的,是我们党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向警予同志,讲向警予同志在狱中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到英勇就义的事迹。从她的言谈中,我感到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是一个胸怀壮志、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是一位意志坚强、满怀革命豪情的“奇女子”。
本文节选自《赵一曼:看天下宁儿幸福生活》一书,略有删节。
阅读链接
《赵一曼:看天下宁儿幸福生活》
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春燕 /著
【内容简介】
赵一曼烈士的事迹感天动地,光照后人。本书稿作者追寻烈士的人生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从现实的寻访与历史的脉络走向两个角度,展现赵一曼烈士的人生轨迹和其对后人的深刻影响,较忠实地还原了历史,突出体现了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精神,以及作为母亲的生命情怀。
【作者简介】
张春燕,军旅作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随部队赴滇参战。出版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纪实文学等十余部著作。长篇纪实文学《向东找太阳》入选“全军军事文学重点作品”“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曾获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散文奖,2003-2004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
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登高望远,一脉相承。“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联合发起、共同实施。系列作品以重要革命纪念设施、革命文物为主要线索,以人民英雄的杰出事迹和精神品质为主要内容,书写英雄,讴歌英雄,旨在重温民族复兴英雄史,打造新时代的《红旗飘飘》,为党史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读本。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