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国民营养科普丛书,每年举办全民营养周和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活动,开展营养膳食指导,采用多种途径对群众关心、健康相关的营养问题解疑释惑,提升营养健康知识可及性。
资料图片: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卫生院为6-24月龄婴幼儿免费发放“营养包”。
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李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学会科学解读营养标签
读懂营养标签,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食品的营养特性,合理选择食品。营养标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营养成分表中往往有三列数据。第一列数据说明该食品主要含有的营养素的种类;第二列数据反映的是每一定单位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第三列数据反映的是每个人一天吃100克这种食品,每种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量的程度。现行标准下,必须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钙和铁是企业自愿标识。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即营养素高低的声称。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做各种声称,比如“高钙”“高蛋白”。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用语来声称,不能更改一个文字。
读懂了标签,就可以根据健康需求合理选择食品。比如,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低钠和无钠的食品,糖尿病患者应当更关注糖的标识,想减重的人可能选择低能量或者无能量的食品。
对食品添加剂不必谈之色变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取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只有同时满足工艺必要和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会被批准使用。同时,每种食品添加剂在哪些食品里面能够用、使用量是多少,以及相关的管理、标识、生产许可,都有严格规定。
有的消费者担心同一天内摄入的不同食物中含有同一种食品添加剂,会对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其实,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时已经保证了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多种食品中使用的情况。所以,只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来进行使用,食品是合格的,消费者就没必要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市场上有很多食品标注了“零添加”和“纯天然”。其实,只要是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不管有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但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添加剂,就必须在食品标签配料表中进行体现,避免通过声称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这里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捧标签上标注的零添加或者是纯天然食品,而是综合考虑食品的营养价值。
预防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
在总结分析冷链食品相关新冠疫情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消毒技术指南》,在预防冷链食品及其包装传播新冠病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初,根据疫情和防控形势变化,为了更加科学精准地做好冷链食品传播新冠病毒防控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又组织对上述指南进行了修订。
关于如何防范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重点应该放在对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防控,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的管理:做到闭环管理、落实测温扫码、加强个人防护(如防护衣、护目镜、面屏和N95口罩)、建立健康状况台账(监测十大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实施经常性核酸检测(隔日核酸)。作为消费者来讲,到正规场所购买食品,做到勤洗手,家庭烹饪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如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烧熟煮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来预防各种疾病。
科学指导营养健康工作
丁钢强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四大变化
于今年4月26日修订完成并正式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我国第五版膳食指南,与2016版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对一般人群的推荐条款由6条增加到8条。根据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和后疫情时代膳食特点,增加了规律进餐、会烹会选、公筷分餐、杜绝浪费、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增加了针对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的膳食指南。根据高龄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饮食特点,提出食物多样且充足,质地细软宜消化,多吃鱼禽肉蛋奶,合理选择营养品,经常测体重和进行营养筛查。
第三,更强调膳食模式。首次定义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即以东南沿海地区膳食结构为主,结合各地饮食习惯,提出的食物多样、清淡少盐,蔬菜、水果和鱼虾水产等的摄入量要高,奶豆类要多,并具有较多的身体活动。
第四,更新了定性定量食物的选择和膳食营养的概念,进一步增强了图形和食谱的可视化、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平衡膳食宝塔,沿用“塔状”表示食物类别和多少,量化了膳食模式。
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为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发了学生电子营养师等营养配餐的平台,编制了学生餐营养指南、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等标准指南以及系列科普书籍,并开展系统培训。数据显示,学生贫血率从2012年的16.7%下降到2021年的11.4%,学生生长迟缓率从2012年的8.0%下降到2021年的2.5%。
为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从2012年起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提供1包营养包。同时,开展儿童知识的宣传和看护人喂养的指导咨询活动,依托妇幼健康系统的县乡村三级网络,开展营养包发放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截至2021年,项目已实施对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受益儿童人数达到1365万。
加强营养人才培养
培养营养人才,保障全社会营养传播的科学性和营养干预的权威性,对促进全民健康至关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营养人才培养,加强营养人才梯队建设。
一是培养群众身边的营养师,打通营养健康落地最后一公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每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人员”,目前已经印发了12项文件,谋划基层卫生人才培养,27个省(区、市)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强调“开展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在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食品企业、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配备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
二是培养中坚力量。组织疾控人员营养专业技术常态化培训,加强高等院校营养学科及人才建设,发展注册营养师、营养技师、公共营养师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三是组建权威国家专家队伍。2021年成立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汇集营养、农业、医学、食品等多领域的200名专家,科学指导营养健康工作。
文:本报记者 侯杰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 静
审核:叶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