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千年古城复州城镇,辽宁省大连地区首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傅景阳即出生于此,烈士张筠亦奋战于此,复州城人民法庭在这里将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1954年2月,复县人民法院组建第三巡回法庭,后更名为复州城人民法庭,从此,人民司法事业融入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发展脉络。
目前,复州城人民法庭管辖复州城、驼山、西杨、红沿河4个乡镇,辖区面积55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5万,是瓦房店市人民法院规模最大的一个人民法庭,年均审理案件1500余件。
贴心长廊有爱服务
车子穿过古老的瓦房店市复州城镇,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楼出现在记者眼前,干净整洁的院落,党旗与国旗相互辉映,“复州城人民法庭”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法庭门口,记者碰到刚刚办完事出来的村民张大爷。张大爷满口称赞道:“这个法庭,我多年前就来过,现在变化太大了!今天来不但把事儿办了,还在法庭里看到了复州城的历史。”
打官司还能回顾历史?这可是头一次听说。怀着好奇心,记者走进瓦房店市人民法院复州城人民法庭。
为了方便群众,法庭特意修建了一条长廊,让群众可以快捷通过安检,完成立案,同时也避免了风吹日晒。
长廊的设计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基本就是一个微缩版的诉讼服务中心。一些简单明了的纠纷直接就在长廊内的多元解纷工作站由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
“这里的两名调解员是远近闻名的村里人,威望很高,对当地的乡规民约、民间风俗非常了解,很多纠纷经他俩手之后都顺利化解,都是乡里乡亲,各让一步的事儿。”法庭庭长马国强说。
步步文化处处法治
穿过长廊来到大厅,迎面是一幅反映复州古城原貌的巨大画卷。
“这幅画卷反映了早期复州城的全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当地人都是通过这幅画卷来追溯历史。”随同记者一同采访的瓦房店市法院青年干警霍丽君说。
因为全程参与了复州城法庭的改造过程,她说起法庭的每一件物品都如数家珍。
“法庭改造前后变化很大,在做设计时,院党组重点考虑了文化因素。复州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法庭把这个文化属性吸纳进来,与法院标识交相呼应,让群众在这里既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也能在古韵雅风中体味崇德尚法的氛围,矛盾双方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无形中就缓解了不少。”霍丽君说。
大厅右侧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法庭的宣传短片和法官自发录制的民法典普法视频。群众在这里等候开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短片了解法庭的功能,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
沿着图示一路走过,记者对复州城以及复州城法庭的历史沿革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当地的人情风俗、物产名胜尽收眼底。
“复州记忆”“党建引领”“以法固本”“以和为贵”“以孝为先”5个模块内外呼应,极其自然且恰如其分。可以说步步是文化,处处是法治。
干警工作区域俨然就是廉政教育基地。“法正风清”的文化布设主题令人置身于庄严肃穆之地,工作在这里的同志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让记者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这一文化属性。
兵强马壮服务高效
坐在宽敞明亮的党建主题会议室里,感受着夹带乡土气息的微风,记者和法庭干警们畅所欲言。
“复州城法庭辖区4个乡镇,辖区面积554平方公里,人口超15万,是瓦房店市法院规模最大的人民法庭,年均审理案件1500余件。自2021年强基工程开始以来,法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化’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诉讼体验。”马国强说。
“法庭各类功能配备齐全,功能用房布局集中、规划合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审判力量配备也是足额,目前法庭共有3名员额法官、3名法官助理、4名书记员和2名调解员,在全市法庭中是实力最强的。”“80后”副庭长宫元达说。
“智慧法院”的高配置带来审判工作的高质效。上半年法庭收案602件,结案464件,调撤率达70%左右,诉前调撤303件。
法官高源是今年才到复州城法庭工作的。当被问到工作感受时,她说:“这里的工作很接地气,虽然案件标的都不大,我却从中找到了法官的价值感,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年轻的面孔充满朝气和干劲,和窗外绿油油的田野相互辉映。如今,这支青年生力军已经担起了复州城法庭的责任。为共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甘愿把青春挥洒在田间地头、融入到家长里短,任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也无怨无悔,只为法院人心中那份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