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集思广益 擘画中医药发展新蓝图
2025-04-18 21:19  浏览:538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4月12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福建省安溪县中医院承办的2025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大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领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医院管理者、专家学者等出席会议。大会通过主旨演讲、主题报告和圆桌对话等形式,围绕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新文化建设等内容,分享中医药领域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趋势,共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 钱新春:

传承千年底蕴

谱写闽医华章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实践,其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药之时。福建省有很多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杨士瀛、苏颂、宋慈和陈修园凭借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被誉为福建“四大名医”,为福建省乃至中国医学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北宋苏颂所著《本草图经》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慈的《洗冤集录》开创法医学之先河。福建名医在推动中西医结合方面也颇有建树,如清代的福建永泰名医力钧首倡中西医汇通。近年来,福建省先后涌现出杨春波、陈民藩等多位国医大师,他们推动了闽医流派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凭借其绿色、安全、综合调理等特点备受青睐,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各方要协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戈:

把握政策机遇

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及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资源保护、产业转型、价值评估、科技创新等8个方面提出21项重点内容。当前,各方要把握机遇,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推进中药科技创新,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 程军:

以新文化实践

赋能高质量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一。北京中医医院作为北京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医医院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学科建设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在新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上,医院聚焦三个关键词:方向、风骨、文化。在定方向方面,医院坚持党管一切,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名医工程;在强风骨方面,医院先后总结形成“京味文化”“明医文化”“传承文化”“感恩文化”;医院推行“明文化”,确定“明德、宽仁、承传、日新”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文化内核、精神、院训,以及管理理念、人才理念、服务理念等。医院制作了一系列文化传播作品,如打造优质IP、拍摄原创纪实片《我要做明医》等,展现中医药技术和人文关怀理念,打造“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文”的医疗文化品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青年岐黄学者 李治建:

把握机遇

民族医药发展启新程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新契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创新研发医院特色制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医院研究团队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通过整合产学研资源,建设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循证转化中心。

在政策支持下,医院重点开展维吾尔医药的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着力攻关三大核心难题:精准定位治疗节点、建立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体系、规范诊疗路径。未来,医院将通过聚集3000余种新疆特色药用植物资源,推动优势专科向产业转化,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助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 詹若挺:

深耕南药研究

构筑产业服务链


南药主要是指产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中药材。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南药的主产地、中药产业大省。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合作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近年来,团队开展30多种中医临床常用、中成药生产急需的南药品种整理、规范化种植和质量标准等研究,并与企业合作在广东建设产业化基地。团队在南药的品种整理、质量研究及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产业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外,团队将科研工作贯穿于种质资源与繁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机械化采收加工、活性成分研究、质量标准制定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连接起从种植“田头”到临床“床头”的产业技术服务链。以青蒿为例,团队开展青蒿高含量新品种“粤蒿1号”选育、新产品研发,建设青蒿原种基地、繁育基地、组织培养实验室,开发治疗恶性疟疾的一线用药,促进国际合作,守护人民健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 张婉红:

构建传播矩阵

弘扬中医药文化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历经多次发展变革,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一院三区的发展格局,规模持续扩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院拥有众多高层次人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首批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单位。

医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与主流官方媒体合作、建强自媒体矩阵、创新互联网平台模式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传播工作,并围绕名院、名科、名药、名医、名术、名方六个维度,打造组织化、规范化、品牌化宣传策略,增强传播影响力。医院还创立了“延泰先锋”“仲景育苗”“誓言永恒”“豫见中医”等文化品牌,构建文化品牌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医院影响力和美誉度。医院坚持以品牌塑形象,以项目抓推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打造中医医疗高地。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 吴建浓:

借成果转化东风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浙江省中医院作为全国最早的省级公立医院之一,积极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目前已构建一院多区发展格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等众多人才。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成立由科研部、医务部、制剂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制”成果转化组织,并通过搭建“千方百剂”等项目平台、举办成果转化路演大会以及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名医交流等方式,为推动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氛围。例如,医院成功推动草本口腔溃疡含漱液、温灸通经罐、清热止痒颗粒等创新成果实现转化,推动乌梅汤系列从院内制剂转向互联网销售。医院还启动研究型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平台建设,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成立中医药企业联盟,开展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真实世界研究,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 李超:

积极应对挑战

五条路径谋发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是辽宁省内唯一的家省属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远郊,面临高层次人才不足、运营成本高等困境。为积极应对挑战,医院制定了五大发展路径:一是党建引领,实施“党建+”工程,高位推进医院内涵式发展;二是明确定位,强化专科建设,重点打造脾胃病科、眩晕中心、康复中心、心血管病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疼痛科等专科,推进“学科+专科”一体化建设;三是控成本,树立全员全过程成本管控理念,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四是强化服务,持续提升医院服务能级,成立居家医疗服务中心,开展“互联网+服务”;五是加强宣传,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持续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院长 张恩欣:

多维发力

打造特色中医药发展格局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聚焦临床疗效、科研支撑、传承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纯中医治疗医院。医院构建“一经典六中心一高地”特色平台,包含经典病房、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及学术流派传承示范高地。在专科建设方面,医院侧重专病专方发展方向,推行整合诊疗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打造“岐黄论道”学术品牌,建立名医工作室,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科研方面,医院多个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省部共建中医湿症国家重点实验室宝安工作站顺利推进。医院打造“10+N”社康服务网络体系,研发中医药新剂型,加强产业转化。此外,医院还创新推动中医数字化发展,挖掘中医传统养生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教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良好成效。

扬州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汤佳:

文化破圈

服务润院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注重传承创新“广陵医派”。近年来,医院持续产出高质量视频和直播内容,提升传播质量,打造全媒体矩阵,并通过创意视频、热点追踪等方式,增加关注度;推出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活动月、中医荷花养生节、中医市集等特色活动,结合文创产品和义诊服务,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推进服务管理精细化,医院实施多项举措,如开展“改善门诊服务活动”、,完善排班制度等,使整体运营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医疗收入均实现增长。

温州市中医院纪委书记 张伊凡:

岐黄薪火传百年

数字赋能谱新篇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以“五名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温州市中医院不断提升医教研综合能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中医师,打造了院校合作的新模式。医院在专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被评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拥有多个省级重点专科。医院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研学、义诊、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并通过直播、上门开展特色服务等方式,将中医药文化推广至校园和社区。

下一步,医院将推动“医疗+文化+科技”三维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化医院,引进智慧中药房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导诊、智慧病房等建设,推动医疗场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党委书记 蔡成福:

打造中西医融合

区域医疗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坚持党建引领,秉持“悬壶济世”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全流程医疗服务。

医院细化管理指标,推动资源整合,提倡职能部门管理的MDT(多学科合作)模式,推动精细化管理,提升整体运行效能。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推进品牌、技术、管理平移,以打造多中心为目标,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夜间、周末门诊等便民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未来,医院将着力服务东南沿海地区,辐射港澳台等地,与医疗发达地区高水平医院携手同行,积极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中西医融合区域医疗中心。

福建省安溪县中医院党委书记 林锦德:

做强县域中医医共体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溪县中医院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中医药联盟”“共享药房”等一系列创新亮点。

2018年,医院组建覆盖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联盟。2020年,医院成立安溪县中医院总院,牵手高校和省内高水平医院,推动资源整合集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院成立六大中心,统一药械管理,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圆桌讨论:

未来已来 共探新径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大会还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该环节主持人、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院长谢文钦表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促进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医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全球化之间寻求平衡,怎样通过科学赋能提升疗效和产业效益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协力,分享实践经验,探讨未来方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 姜文锡:

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52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特色最突出的中医医院之一。近年来,医院全力推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强基培优、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医院以守正为根基,启动了经典回归工程,开展临床应用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引领年轻医生在古籍经典中筑牢根基。此外,医院推动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融合,不断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接下来,医院还将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文化润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邓建华:

推动传统智慧

与现代医学融合

中医药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全球、科学与文化等多方面寻求动态平衡。从学科战略高度出发,要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融合,应坚持守正创新,在临床诊疗中坚持辨证施治,强化中西医协同创新,立足中医经典理论,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临床大数据,助力精准医疗;要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多层次展现中医药魅力,全方位助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福建省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蔡良友:

强化人才保障

助力中医药发展

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康复医疗为特色,与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开展合作,推动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近日,医院正式通过了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在人才引培方面,医院通过乡贤组织、行业协会等,柔性引进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名医专家,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采取“师带徒”等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特色团队。在服务优化方面,医院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举措,完善门急诊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未来,医院将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区域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陈静 李雅 林童

编辑:于梦非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



发布人:b2e7****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