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医院公卫科室如何补“三缺”
2023-01-12 19:04  浏览:1157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治”与“防”是医疗机构的右手与左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防控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当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医院的公共卫生科室可以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维持临床科室运转和病人收治。

能打硬仗的公共卫生科室、能扛重担的专职人员队伍,既要完成情报收集、业务指导,关键时刻也得挥戈上阵,亲手完成专业性极强的各种操作,给医院筑起坚固厚实的防火墙。但在一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仍存在人员配备不精、层次水平不齐、实战能力不强的现象。

首先是缺人。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公共卫生历史欠账,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与医院开放床位、诊疗人次、病种结构不相匹配;队伍人员中护理专业偏多,学历层次偏低,整体年龄偏大。在实际抗疫工作中,我们看到,各个医疗机构都面临艰巨繁重的监测、感控、消杀等任务,还要接受任务,派出人员支援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每到这个时候,医院往往陷入“乏人可用”的窘境。可补充、可替换人员不足,一线公共卫生人员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身心疲惫。

其次是缺练。除少数经历过重大传染病疫情考验的医院外,很多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对本职工作认识不足,对病原体传播能力认识不足,存有侥幸、应付心理。许多公共卫生人员通过集中听课、观看视频等方式接受培训,眼观耳闻多、实操动手少,纸上谈兵多、“真枪实弹”少,缺乏真实环境下的实战磨练。

最后是缺援。多数公共卫生人员系转岗而来,公共卫生理论基础薄弱,往往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学习方式上,除了大课堂集中培训,基本靠自学或与同行交流,缺少系统和专业的辅导;在工作方式上,公共卫生人员也多以培训、检查、考核为主,不擅长动员临床医护人员联合开展工作。

近年来,浙江、北京、湖北、山东等地先行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但科室职责差别较大:有些以传染病疫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管理为主;有的兼顾院感、爱国卫生、计生、宣传、职工查体等;有的直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等。2022年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一些省制定了具体的公卫、院感管理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标准,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长期来看,进一步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

内强筋骨,促素质提升。公立医院应采取内部调整、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形式,选精配优专职人员,同时,储备一部分兼职人员作为机动力量。要保持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持续更新,及时根据需要投入实战。可以市为单位,建立资格能力评价机制和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工作业绩为重点的考核机制,及时调整占岗不履职人员。

外展视野,促联合作战。依托市域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丰富的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无偿接收兄弟单位学员,采用理论系统化巩固﹢操作实地化演练﹢流程实战化跟岗模式,扩充即来即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数量。公立医院应针对本单位薄弱环节,邀请疾控机构派驻骨干人员进行指导;对少数紧缺岗位实行柔性流动,应不求所有、但求可用,遇到重大任务,如果“我军”兵力不足,至少还有“友军”可供呼叫支援。


文: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党委书记 解伟

编辑:姜天一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


发布人:018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