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话事人’居中调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忙解决了困扰我们半年多的纠纷,真是太感谢了!”9月8日,江西省宁都县赖村镇村民李某如是感慨。李某所说的“话事人”是宁都县精心打造的一大红色治理品牌。
调解纠纷
专业调解快速解纷
李某与黄某的菜地相邻,中间没有田埂。6月3日,双方因界址一事产生纠纷,于是来到赖村镇“话事人”调解室。作为当地黄姓家族威望高的“话事人”调解员黄才询受理了这起纠纷。
黄才询介入后,发现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今年以来,李某曾3次在该地种蔬菜。其发现,靠近黄某地块的蔬菜枯死了,而另一边的菜却长得很茂盛。李某怀疑黄某做了手脚,遂找他理论,因产生争执大打出手,双方均受伤。其间,村干部组织双方调解未果。
黄才询问清案件缘由后,迅速理清调解思路,制定调解方案。
首先是“平息”。组织双方当事人到“话事人”调解室,为他们倒上一杯热茶,让他们就事情发表各自看法,待双方怒火平息后,再介入调解,取得双方当事人的信任。其次是“释法”。调解员就双方当事人造成彼此受伤的结果进行法律分析,让他们明白法律的威严以及要承担的后果。再次是“换位”。调解员认为事件因黄某的过激做法而激化,黄某在纠纷中负有责任。调解员多次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主动让步。
最终,经过“话事人”专业的调解,双方很快达成和解。
喝擂茶和调解完美结合
宁都的擂茶历史悠久,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素以擂茶待客。赖村镇围足村把喝擂茶和“话事人”调解相结合,调解矛盾纠纷时,先通过喝擂茶缓和气氛,再由“话事人”介入调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围足村村民廖某之子廖某城经媒人介绍,与村民黄某长之女廖某莲相亲。给付完彩礼后,将廖某莲接回男方家中居住,五天后,男方逃婚失联。而后,双方家属发生纠纷,男方要求女方退回彩礼,女方认为是男方自己悔婚,不愿意退回彩礼。
前不久,围足村村委会组织男女双方所在村小组的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并邀请“话事人”上户了解情况。调解员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村党支部书记黄河东家中调解。
调解员先为廖某及黄某长分别倒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拉进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待当事人喝完擂茶,稍微平复心情后,调解员及时介入,分别询问当事人诉求,并解读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有关法律规定。在调解员耐心细致的劝导下,黄某长同意退还廖某彩礼及其他开销5.5万元,廖某同意赔偿因双方产生矛盾时,动手打坏黄某长家价值200元的物品。
在“话事人”调解员及村两委干部的劝导下,双方终于签订协议,这场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近年来,围足村坚持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抓手,探索出以‘喝擂茶’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确保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围足村连续十余年实现零上访,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黄河东向记者表示。
有事就找“话事人”
据了解,宁都县在赖村镇打造矛盾纠纷‘话事人’调解工作模式,结合肖、宋、温、黄四个姓氏占全镇总人口80%的实际情况,聘请肖时禄、宋柏林、温会昌、黄才询等4位退休老干部担任“话事人”调解室调解员,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赖村镇4位‘话事人’在党政部门工作多年,都是基层工作中的行家里手,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熟知党的政策、清楚法律知识,同时,又在各自家族中德高望重,通过他们调解纠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有事就找‘话事人’成为群众的口头禅。”赖村镇党委书记廖智荣告诉记者。
仅今年以来,赖村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6起,调解成功116起,调处成功率100%,破解信访难题12起。
江西省宁都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宋兵介绍说,当地依托司法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并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培训,基层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了预防各类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做到了纵到底、横到边、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做到矛盾纠纷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下一步,宁都县将在县级设立全县矛盾纠纷“话事人”调解中心,在24个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话事人”调解室,努力为全85万群众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新法治报徐国亮廖海保温小宝刘尊爱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