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这首《新竹》,是我国肾脏病学先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王海燕教授喜爱的诗句,也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如今,这首诗被挂在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会议室的墙上,时时提醒后辈们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培养我国乃至国际顶尖的肾内科人才,实现“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愿景。
王海燕教授的学生、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说,王老师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指引着他35年肾脏病学术生涯前进的方向,做个像王老师那样的人,是他努力的目标。
“学生必须比我好,
不然科室就没有发展”
1987年,赵明辉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做住院医师,成为王海燕教授的学生。
王海燕常对科里的年轻人说:“我们和国际上的差距还不小,我出国留学也就学了点皮毛,你们不能只跟我学。科室要有更好的发展,年轻人一定要走出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她不断寻找机会,把科里的年轻医生送到国际最好的实验室里,学习最先进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赵明辉也因此得以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为日后回国开展肾脏病免疫炎症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正值出国潮,当时,赵明辉和爱人都被选派出国学习。科里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他们刚刚留校,没生孩子,也没有房子,出国以后很可能不再回来,科里白白浪费了资源,又损失了人才。“但王老师不这么看,她觉得我是优秀毕业生,又是党员,工作踏实刻苦,看好我的前途。临行前,她专门找我谈话,说她不指望我们这些出去的青年医生都能回来,送出去10个人能回来三四个,她就很满意了。我当时感觉自己是带着王老师沉甸甸的期望去的。”赵明辉回忆说。“我的学生必须比我好,不然我们科室就没有发展。”王老师的话,赵明辉一直记着。这番话激励着他在他乡刻苦求学,毕业后回到祖国,推动我国肾脏病学的发展。
1996年,赵明辉和爱人带着124公斤的各种实验器材踏上回国的旅程。当时,国际航班还允许携带液体,他的西服口袋里都装着研究用的活细胞。
“你能提前半步,
才能保证不落后”
“老师站得高,看得远,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关注着肾脏病国际前沿研究和学术发展方向。”赵明辉说,在他攻读临床型博士研究生期间,王海燕帮他确定了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作为研究方向。“当时我根本没有听说过此类疾病,但王老师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研究进展最大的肾小球疾病就是ANCA相关小血管炎,她不相信中国人没有这类疾病。”
为此,王海燕教授在1990年邀请国际著名ANCA相关心血管炎专家——剑桥大学的洛克伍德教授在去东京参加学术会议前,先落地北京,到北大医院访问一周,指导赵明辉建立了ANCA检测方法。“那时王老师也要去参加国际会议,临走前特地留下700元,让我用来接待洛克伍德教授。”赵明辉说,“如果没有王老师,我们就不可能首次报道我国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病例。”
“你能提前半步,才能保证将来不落后。”这是王海燕经常鼓励后辈们的话。“医学研究一定要有前瞻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由以感染性肾病为主转变为以代谢性肾病为主,我们准备好应对变化了吗?”王海燕说。
为了搞清楚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情况,高危人群是哪些,早期防治该如何开展,21世纪初,年近花甲,刚刚接受乳腺癌手术后不久的王海燕就带着学生从零开始进行研究。她把已经拥有博士学位的学生张路霞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为的就是把最先进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带回来。历时8年,团队终于初步摸清了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危人群、危害性,并据此提出了在我国进行慢性肾脏病防治的方案。
“一定要做好肾脏病的本土化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海燕便带着学生们开始建立肾脏病的临床资源库,从患者肾穿刺活检后第一管血清和尿液的留样开始,到后来留取DNA,进入21世纪,又开始留取临床随访资料,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国际上重要的疾病队列。“王老师说,我国患者数量多,能够见到更多病例,一定要做好肾脏病的本土化研究。”赵明辉说,这些标本一直支持着科里的多项科学研究。
这让赵明辉深切感受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含义。“我在临床研究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伴随着临床资源库的逐步完善。”他说,每次在查房、临床病理讨论和学术活动中遇到新的问题,他就会利用临床资源库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成为他进一步开展创新性免疫炎症机制研究的基础。
王海燕晚年有个心愿,希望能建立我国肾脏疾病数据共享平台。王老师去世后,赵明辉和张路霞等学生经过多方努力,实现了王老师未尽的愿望:积极参与建设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成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肾脏疾病大数据研究中心,建起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向国内外发布《中国肾脏疾病科学报告》。这些工作也得到国际肾脏病学会的认可,研究中心也成为我国肾脏病健康大数据研究的前沿阵地。
“我要这些没有用”
赵明辉已经很多年不当科研论文的责任作者了,作为研究生导师组成员,他着力培养年轻老师挑重担,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王老师以前就是这么做的。
早在王海燕指导赵明辉开展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系列研究后期,她便开始让他担任研究论文的责任作者,让他很快具备了独立带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有机会在38岁时就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第一完成人,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和教授,还在当年获得分房的机会。“‘我要这些没有用。’王老师总这么说,我知道,老师是希望我能留在科室踏实工作。”赵明辉说,老师用心良苦,他不能辜负;老师淡泊名利,令他敬佩。
事实上,赵明辉也曾有一段时间对科研工作心生畏惧,是王海燕的循循善诱,让他重燃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一路坚持下来,成为临床科研两栖型人才。
如今,学术强科的思路,赵明辉也传承了下来。他鼓励科里年轻人刻苦钻研,营造崇尚学术、尊重知识的氛围,一如王老师当年继承自己的老师、我国肾内科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崇尚读书、简朴生活的好传统一般。目前,北大医院肾内科拥有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是赵明辉最引以为豪的。
1985年,王叔咸教授去世后,把毕生积蓄20万元捐献给了科室,用于奖励优秀的青年医学人才。2014年,王海燕教授去世前,曾叮嘱赵明辉,希望科里学有所成的高年资医生每年都能有一定的时间到有需要的地方进行学术交流和授课,因为北大医院肾内科应该是“为中国而生的”。这些年来,广西、内蒙古、湖南、四川、宁夏等地均留下了科里医生们传帮带的足迹。赵明辉说:“这是老师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
文:健康报记者 张昊华
编辑:张昊华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