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路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位列首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辉煌无比。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进入新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创新,离不开思维的沃土,也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应注重建立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对标事业所需、对标创新所要,吸纳一批真才实学、激情奉献的创新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打破禁锢创新的体制机制,打破人才使用、评价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拆除人才参与创新创造的藩篱,破除唯学位、地位、学历、职称等论人才的机制,让能创新者脱颖而出,释放人才创新潜能;要发扬首创精神,建立健全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更加突出原始创新的魅力,让人才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挺进“无人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积极扛起推动创新的担当,不断推动创新取得新突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各地要大兴识才、敬才、用才之风,充分激发人才推动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荡人才创新活力,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人才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