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九江文史 | 大街小巷掌故谈——清风阁、督府巷
2024-11-10 06:49  浏览:554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作者:张廷 马莹 编辑:冯晓晖

古城浔阳,历史遗留的街坊里弄巷道纵横交织。有以人事、史实得名的,有以名胜古迹得名的,有以自然地形地貌得名的,有以姓氏、植物、方位等命名。时过境迁,曾大街小巷的,今退为偏街里弄;曾经纵横通达的,今又曲径通幽;曾是名副其实的,或因世事变迁,今已名地不符……

大中路沿线及其支路巷道,有着丰富的城市街区文化内涵,其巷名也是城市文化遗产。曲折幽深,僻静安逸的小巷之中,往往深藏着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这些正是我们急待发掘整理的城市历史,街巷记忆!

清风阁的前世今生

九江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而以这些名胜古迹命名的路巷地名也不少。尽管其中的部分名胜古迹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他们却以地名的形式世代相传,并沿用至今。

清风阁曾是老电瓷厂所在地,从督府巷的福音堂旁进去右折直角步入大中路,即为清风阁巷的走向。在历史上,这里曾有一座阁。相传为祀奉东汉九江太守宋均而建,故事由来源本于正史《后汉书》。

宋均,字叔,东汉南阳安众人,喜欢读经书,精通《诗》、《礼》,曾任九江郡太守、尚书令、司隶校尉等职。宋均任九江郡太守时,勤政爱民,下属各县全都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九江一向多虎害,官府经常招募猎手设栅栏陷阱捕捉,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伤害。宋均颁下公文命令所属各县:“长江、淮河一带有猛虎,正如有鸡、猪,本是平常之事。如今猛虎为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而且辛苦捕猎,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如今务必要清除贪官污吏,考虑提拔忠诚善良之士,可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赋税。”

此后,老虎陆续东游渡江而去,九江再没有出现虎害。明帝听说了宋均的名声,所以让他负责中枢机要。百姓感其德,为其建清风阁以示纪念。清风阁后来虽被毁,但地名至今尚存。

九江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将安徽巢湖故城的清风阁、虎渡亭、齐云楼,先后移植到九江来,并着手重建事宜。明朝宏治年间,九江知府童潮则将有关宋均为政清廉、除虎安民等故事附会于九江府城内外,并列为“江州十景”,且美其名曰:“清风揽秀、虎渡波光、齐云晚眺”,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但宋均治所仅是以九江为郡名,实际上并非今天的九江市辖区内。

此后,九江府城内“清风揽秀”景观,特别受到关注:明朝正德年间,九江府同知汪渊在清风阁内增设宋均塑像供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德化县正堂沈锡三又予以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九江知府方体“复为葺治”;并增陶渊明、白居易、狄仁杰排位,以供祀奉。再往后未见修缮记载,据推测清风阁可能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兵火。

作为名胜古迹的清风阁,在九江城内有记载的历史约四百多年,而作为路巷地名,“府署东大街清风阁”之称,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沿用到1928年拓宽大中路时,从此“清风阁”作为路巷地名,并编制门牌1~12号。直到1966年,因受“文革”影响,清风阁一度改称“卫东路一支巷”。1981年开始调整大中路沿线街道名称,并逐渐恢复老地名旧称,同时编制新门牌号码。至今仍保留起自大中路,止于督府巷路,全长130米,路宽1.2米至1.5米之间的“呈厂状”巷道。

大中路沿线巷道,大多数以百业杂处、聚族而居,但清风阁却有着厚重的人文资源可供探究。尽管它不复昔日的青砖黛瓦,隐藏在大厦高楼之间……但它的升级改造,仍大有作为。

都府巷与督府巷

督府巷(今督府路,编者注)起自大中路,至于柴桑支路;南北走向,全长135米,路宽7 米,沥青路面,系居民区。有传言说:三国时,东吴都督周大将军驻军湓口,在此建都督府,今九江军分区驻此,后建路时以“督府”名之。

历史上,督府巷,旧称都府巷,曾经一度改称柴桑路、卫东路,谐音别称豆腐巷。都府巷的位置与地名,自古就零星记载于地方志内。如《康熙九江府志》载:“都府巷,在丰储坊都察院前。”《同治九江府志》载:“濂溪书院坊,在都府巷口”。《同治德化县》载:“自(东)大街折而北……为都府巷,俱路通望京门(九华门)。”倘若我们将这些史料串联起来考证,那么你就知道,早在明代初期,从东大街(今大中路东段)转进都府巷,首先便见到丰储牌坊(今督府巷 22 号门前),穿坊而过就到都察院(今军分区大院)。

都察院系明初设置的官府衙署,丰储坊也建于明朝初期。到嘉靖年间濂溪书院也移建在牌坊东侧,并改名丰储坊书院,而牌坊遗迹一直保存至 1955 年前后才被拆毁。至于督府巷的得名,并不能直接表明与所谓“周瑜都督府”有联系。如果是由明初“都察院”衙署前的巷道而得名都府巷,也十分符合地名称呼规律,而且顺理成章。

督府巷,现存九江明清地方志书中均无“督府巷”的记载,只有 1932 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说:“市区街巷,或仍其旧,或已换名称,如督府巷。”就此推断,该称呼不足二十年便被规划改称柴桑路。再过三十多年,又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改称卫东路。待到 1980 年恢复旧地名时,“督府巷”才正式作为门牌置于各家各户。

为何得名“督府”,回答者均以为得名于“周瑜旧衙署”。其实过类子虚乌有的传说,始见于《道光庐山小志》中:“乾隆间,王午亭集镇九江,戎政清肃,暇则拈笔论诗,尝有句云:身住周郎养病宫,舳舻无待借东风。又云:卫斋恰对庐山麓,日与匡君论性情。”有此而后,不乏好事者对这段诗话添枝加叶。

真正能解读“督府巷”名称由来的,恰与另一段历史事件相关。辛亥革命九江光复,李烈钧、罗惺予、林森、蒋群等立即组建九江军正分府,因最高长官为都督,故又称“都督府”,其临时驻地正是明代的都察院、清代的九江镇署故地,而门前街巷旧称“都府巷”,破旧立新之际改“督府巷”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在九江方言俚语中,“都府”“督府”“豆腐”字音读来相同,而且颇为绕口。所以坊间习惯谐音转意,常将老“都府巷”与新“督府巷”读成“豆腐巷”,据此新编创作的民间传说也纷纷发表。

【编后记】

都府之名,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设五军都督府,其中前军都督府辖南直隶、江西都司、湖广都司等,下设卫所或千户所。江西各区县大多属江西都司管辖,只有九江卫,为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直辖。或许是因为九江军事地理的特殊性。

路名改成督府是因为辛亥革命。九江是辛亥革命最早独立的城市之一,李烈钧就任九江都督,后江西全省光复,李烈钧任江西都督,九江都督之职取消,督府巷之名却留了下来。

发布人:7e29****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