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就睡着了;晚上常常失眠,记性也大不如前;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筷子经常掉在地上;眼前经常有一阵阵的发黑……诸如这些情况常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有人以为,这是些“人老变糊涂”的正常情况,其实没那么简单。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要警惕一类可能引起卒中的常见疾病——颈动脉狭窄。
斑块引发颈动脉狭窄
卒中又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据统计,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颈动脉内斑块形成就像水管生锈一样,一旦斑块或碎屑脱落,这些栓子会随着血流跑到脑血管内,斑块较大时会引起颈动脉直接闭塞,就会导致卒中。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90%以上,好发于中老年人。人们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超声检查是首选
大部分颈动脉狭窄患者早期没有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短暂性的眼睛黑朦或看不清,头晕、言语不清、四肢无力等症状,大多数在数分钟或24小时内恢复。严重的可导致失语、双眼失明、偏瘫、昏迷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首选的颈动脉狭窄筛查手段,可准确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血管通畅情况,也作为长期随访的检查方法。另外,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可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等检查。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对于斑块引起的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人群,其治疗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对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度<50%)的患者,建议首先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并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狭窄度≥50%)的患者,一般均应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同时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无症状患者或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是不够全面的,需要考虑外科手术干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该方法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状态下,将颈动脉切开后剥离斑块,再将颈动脉吻合。其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有一定比例的手术禁忌证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另外一种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狭窄处植入支架来防止斑块脱落引起卒中的发生,称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特别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国内外治疗指南提示,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更好地控制卒中及死亡的发生率。因此,多数情况下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作为手术高危患者的备选治疗方式。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郭宝磊 李艳丽
编辑:管仲瑶 刘洋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