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网中38期 第641天
来自(英)马克·威多森的《交互沟通分析(TA)100个关键点与技巧》高德明等译
认知行为TA:方法
穆里尔·詹姆斯发展了一种自我抚育的方法,它涉及个体识别了其父母抚育中的欠缺,然后采用一系列自我抚育的行为。
詹姆斯的观点是,这种行为会引发父母自我状态的改变。然而,值得怀疑的是有意识地参与某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过多地改变其父母自我状态。
疗愈内在小孩,大约也是这样一种自我抚育吧!父母没有给自己,或者童年中经历的伤痛,成年的自己,可以抚育、疗愈、滋养那个“小小的”自己,让他吸收到来自成年自我力量的看见与照拂,得以完善,整合新的自己。
有意思的是,这里也有一个很好的提醒,当我们充当“父母”那个角色,进入父母状态去抚育那个内在童年的自己时,一旦获益,我们可能会重复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我们就会去过往中过度找寻原因而消耗自己,同时,也给很多当下现实中的困难贴上了种种标签,给它们找到一个理所应当的理由一样。那么,会不会变成一种内耗?沉迷于探究过去,而没有更多地精力朝向未来发展呢?
过去的东西,如果要挖,你会发现挖不完,可能这一生都在“挖”的路上,而且挖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转化,可能即填不回去,当下又没有可摆放之地。那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整难受吗?
我们可能了解了很多自己,但会不会也失去了创造新的机会呢?
书中对认知行为TA方法的批判指出:侧重行为改变未必导致内在结构改变,未必能解决个体脚本的无意识部分。该方法有赖于最初的成人自我机制的充分程度以及来访者进入合作关系的能力,这对于有严重困扰或心理伤害的来访者是很难的。
然而,至于倡导将“思想优先于情感”作为改变的根本方法,治疗师应更谨慎。同样,行为改变和知识不可能引发永久的心灵改变,因而一定不能被误做确凿的证据,证明时间未消逝,改变确已发生,证明改变“在压力下依然稳定”。
第一段的第一句会思考“未必”二字。大概在心理治疗或者咨询中,没有什么方法是一定的吧!所以,面对任何一种方法,我们是不是都可以说“未必”呢?那么,提出来单独批判认知行为,是不是片面了?当然,我认同第一段第二句中的部分。一个人想要去疗愈或者抚育过去的自己,当自己童年的父母,必定需要在成人自我机制发展是比较充分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帮助到过去的自己,否则,也许会成为另一种陷入。但对于有严重困扰或心理伤害的来访者来说,任何一种方法,可能都是有困难的,都是一种挑战,而不仅仅是认知行为的方法。自然,咨询师与来访者,合作才能是改变的开始。
同样,书中第二段批判的思考是:什么是能带来永久的心灵改变呢?哇,只要“人”活着,就会有变数的时候吧,除非嗝屁了,那就可以说“永久”了。活着,就是处于动态之中,外在的人事物都在影响着变化。行为的改变,强化、重复,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改变吧!
关于谨慎,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的咨询师,大概都需要谨慎吧!谨慎,是对咨询的敬畏,也是对来访者的负责。还有,无论思想优先于情感,还是情感优先于思想,它们都不是一个分割的对立体,而是整体之下侧重的不同。
还是回来给焦点解决打个广告吧!
世界多元,各有道理。与其批判,不如尊重。
当然,无论修习哪个方法,还是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需要带着一点“批判”之心。在批判中思考与反思,优化自己,提升技能。
批判并非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