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546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561(2024.12.5星期四)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一定对应着他的心理活动。
人的行为不可能脱离心理活动单独存在!心理活动一定是通过外在行为来表达。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互为载体又互相塑造互相影响的关系。
行为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后又反过来作用到心理活动上,塑造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状态又决定了行为。所以,心理活动对行为是决定性的,而行为与环境互动后所产生的新的体验又反过来塑造心理活动。
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一定不要盯着行为本身看死磕,而要首先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心理活动往细处说包含动机和需求。心里需求背后往往表达的是情感需求和关系需求。一旦满足了他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关系需求,帮他看到他的心理动机就叫共情!你表达了他的无法言说,他的无法言说就是他的动机。很多人有时候做出的行为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动机是啥,他总觉着有一种烦在拱着他,让他弄这弄那,如果有人透过他的行为感受到他的动机和需求,描述了他的心理动机,在情感和关系中给予满足,他的行为自然就改变了。
所以,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视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