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这个比喻妙极了!红楼中的诗词一定要放在当时的情境中去阅读,此情此景,才能和人物当时的情境相融合。
以这首《秋窗风雨夕》为例:
当时黛玉正生着病,因为前一段陪老太太在园中多玩了两次,所以总是咳嗽。黛玉在每年的春分秋分之后,都有这个咳疾。可能就是今天的肺炎吧。
我小的时候,也是总一阵咳嗽。一个医生说可能是肺结核,打了好多针都不见效。后来另一个医生说是肺炎,吃了一瓶咳特灵就好了。后来上了大学,也是在每年的秋天咳。现在到了南方这么多年,反倒是好了。
林黛玉离开故乡,从烟雨朦胧的江南到了朔风凛冽的北方,肯定不适应这里的天气,咳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是一个傍晚,黛玉病倒在床上,没想到天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渐渐的黄昏,阴的沉黑,加上雨滴竹梢,更是凄凉。
这样的意境很像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那个黄昏,“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在灯下随手拿起一本书,正好读到了《秋闺怨》《别离怨》,于是,拟《春江花月夜》的格律,创作了这首词。
先看诗的题目,秋窗风雨夕,也是五个意象,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对应。这两首诗一出,写春写秋的余词就尽废了。
在春江花月夜中,江出现了12次,月出现了14次。在这首诗中,秋出现了15次,风和雨各出现了5次。
先看一下这首诗和秋相关的意象有哪些:惨淡的秋花,枯黄的秋草,耿耿秋灯,漫长秋叶,风雨秋窗,惊破秋梦,孤寂秋情,泪烛秋屏,风吹秋院,飕飕秋风,急急秋雨……有花草灯夜风雨梦情院……
从意境上来看,这首诗比不上春江花月夜的宏伟博大,春江花月夜先写人和自然,再写人和宇宙,最后写离愁别绪,写景,笼罩在春天的朦胧和诗意里面;写哲理,横跨千年;写离情,含着淡淡的忧伤。总体而言,是喜悦的,昂扬的,向上的。
但是这首诗的格调是下沉的,苦闷的,颓伤的。这就和诗人当时的心境相关了。当时的黛玉被病魔所缠,加上本身性格的多愁,这首诗给人如泣如诉之感。
至于诗中所写的情感,有几句很明确:“牵愁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泣”,也是和离情别绪相关,这又和林黛玉身世遭遇相关,她总觉得自己是在寄人篱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
当然,这也是事实。在写这首诗之前,薛宝钗刚来看过黛玉。当时,宝钗劝黛玉吃着冰糖燕窝粥,黛玉叹着气说,如果自己再吃什么燕窝粥,贾府里的婆子丫头们就会嫌她多事儿。她还说,
“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几句话正是黛玉的心事,怕人多嫌,所以就忍着不说。这正是寄人篱下之难。
想当初林黛玉和父母在一起时,那是何等的受娇宠!等到最爱自己的母亲去世,这份娇宠就减了一大半!再到父亲去世,真的算是无依无靠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一个敏感的少女而言,确实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要很多年很多年才能走出这份伤感。
其实林黛玉写诗的这一回,收尾是极暖的。因为她刚写完,宝玉就带着大蓑笠,披着蓑衣来了。来了之后,第1句话就是:
今天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
这问寒问暖的声音,是最好的情话啊。如果爱情不能落实到一箪食一瓢饮上面,不能回到烟火现实,那就是空中楼阁。
说完这几句话,贾宝玉举起灯,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照,然后说气色好了些。
从后面宝黛交谈中可以看出,宝玉一天来瞧黛玉好几次,现在又下雨了,夜深了,宝玉还来探望,这宝哥哥对妹妹实在太体贴了。所谓深情,就在这些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