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2019年9月的一次微拍堂《寻宝直播间》的采访,有幸认识到黄小建大师,第一次看到了雕版印刷术失传近300年的至高秘技“饾版拱花”。
微拍堂寻宝直播间总播放期数不多,但每集都可以说是精品展示,让许多传统行业的独门秘技跃然直播间,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再一次广泛传播。
雕版印刷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辉煌。宋朝以降,刻书出版蔚然成风,分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特点各异,官刻乃官方征集匠人集中刻印,四海匠人汇聚一堂交流技艺,不断推成出新;坊刻由书坊主聘请雕版印刷匠人,集于坊内刻印图书,风格与坊主爱好、市场走向有关,导致各地风格各异;家刻则以家族或师徒传承,多有独门技艺。
民国以来,随着现代印刷工艺的普及,曾经遍布全国的刻印社开始萎缩。上世纪70年代末,黄小建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西湖艺苑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雕版印刻。学几年刚入门,专业被撤。原本一块学艺的人纷纷转了行,黄小建却有些不舍,凭着兴趣,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刻刀。
“等我真正明白雕版印刷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意义的时候,杭州已经找不到一个雕版传承人了,我只能一边到扬州、南京、苏州四处寻访雕版艺人偷师。”黄小建说,这一坚持,就是40年,前后一千多块刻板,凝聚了他所有心血。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北平笺谱》,笺谱的前几页是用失传已久的‘饾版拱花术’制作而成的,样式精美,花鸟虫鱼跃然纸上,他震惊于古人的技艺,开始关注这种已经失传的古老技艺。
饾版拱花术,一个陌生的名字,却代表了两项雕版印刷领域的不传之秘。秘传于书坊刻工之间,不留笔墨、手耳相传,流行于明朝万历年间,绝迹于清朝之后,一段富含古人智慧的“视觉革命”,深埋在故纸堆中。300年后被杭州一位钟情于雕版印刷的匠人重现世间,他就是黄小建。
饾版印刷,传统雕版印刷中的至高技艺。印刷之前,先观察原画,根据其彩墨的着墨深浅、枯润、用笔始末、先后顺序等分别制成形状各异的印版,依据“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终完成一幅近乎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这种技艺印出的印刷品,无油墨墨点,且与原画所用颜料、纸张、笔墨可一致,几可乱真。
拱花技术,古代印刷品视觉感官上的一次革新。将经过“饾版”套色后的平面印刷品,通过特制刻板,在柔软的宣纸表面上压印出凸起的暗纹,d转而产生浅浅一层浮雕效果,承托出山水花鸟鱼虫形状。画作由平面转为立体,观赏之间,更添雅致。
拱花技术,古代印刷品视觉感官上的一次革新。将经过“饾版”套色后的平面印刷品,通过特制刻板,在柔软的宣纸表面上压印出凸起的暗纹,转而产生浅浅一层浮雕效果,承托出山水花鸟鱼虫形状。画作由平面转为立体,观赏之间,更添雅致。
也因此,黄小建作为国内唯一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匠人,“饾版拱花术”为代表的“杭州雕版印刷技艺”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立足于“让人类享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的企业使命,微拍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匠心扶植匠人领域,坚持实践,从未止步。
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饾版拱花术这门绮丽又饱含古代匠人智慧的技艺瑰宝,让这项被重现世间的“纸上传奇”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此前微拍堂的寻宝直播间通过直播形式对话黄小建,听他诉说了这门古老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