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论语解惑之一九七:无可无不可
2024-11-26 09:16  浏览:443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对七位仁者的行状进行了评判,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有德行无成就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是“柳下惠、少莲,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言谈符合伦理道德,行为经过深思熟虑,却也没有什么成就呀。”说虞仲、夷逸是“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为,无道则隐,我到处寻找有道的邦君,找到了就做一番大事,找不到拉倒,没什么值不值得的。”

整篇《论语》,孔子经常说“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观点,为达成“唯道是从”的目标,孔子辞去鲁国大司寇摄相位的高官,开始周游列国。后来,又无视卫灵公给予的丰富待遇,继续周游列国。孔子的目标就是找有道之君,再建一个伟大的周朝。孔子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至于个人荣辱、功业,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

无可无不可是一种大智慧,是完全根据环境和社会需要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李泌幼时有神童之誉,受到唐玄宗和张九龄等人的赏识。成年以后,李泌并未做官,而是精研学问。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李泌,特召他进宫教导皇子。安史之乱后,李泌得知肃宗李亨即位,正是用人之际,便主动来到灵武。肃宗见李泌到来,大喜过望,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战局。李泌全面分析天下大势,为肃宗制定了全面周详的平叛战略。后来,肃宗要封他做官。他坚辞不干,只愿以白衣之身为朝廷出力。李泌虽然没有任职,却“权逾宰相”,为朝廷出谋划策,居中调度,责任甚重。由于李泌与皇上关系极为亲密,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恨。两京收复,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退隐。

 不久,唐代宗继位,立即召回李泌,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当时的宰相元载非常忌妒他,便找个机会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也很无奈,只得派他外任。后来,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遭到另外一位权臣的排挤,外任杭州刺史。建中四年,京城发生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危难之际,德宗把李泌召到身边。不久,李泌正式出任宰相,又被封为邺侯。

 李泌身逢乱世,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历次参与军国大计,运筹帷幄,抚平安史之乱,安定唐朝边陲,为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动荡,许多名臣都不得好死。李泌执掌大权,身负国任,遭到许多权臣嫉恨,五次被排挤出朝廷。但是,他悟得大道,达到了顺应外物,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建功立业,又能避祸全身。李泌的“无可无不可”,深得孔子处世思想之精髓。

发布人:7c6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