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继续观看《中国通史》21一30集,看完还是得记录一下,否则时间一长,什么都不记得了,又混乱了。记录一下以便回忆。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专制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后来汉文帝、汉景帝承继刘邦的治国之道,国泰民安,经济富足,被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分封制结束。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董仲舒三问三策昭帝,霍去病霍光协助汉宣帝,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汉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采纳刘歆古文经学理论,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最终也失败了。
东汉刘秀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派张骞出使西域海上,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东汉后期,汉桓帝时,宦官当权,政治黑暗。宦官诬告太学生清议派领袖李膺、陈蕃和诸生徒结为朋党,诽谤朝廷,后把他们迫害。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太平经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这就是黄巾起义,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后,何进试图联合董卓消灭宦官势力,但计划泄露导致何进被杀,董卓乘机控制局面,废少帝,立献帝,掌握了朝政大权。
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各路英雄纷纷崛起,其中刘备凭借其仁义之旗和对汉室宗亲的依赖逐渐壮大;孙坚以卓越战功闻名,但其后继者孙权面对重担,展现出恢宏大度和用人之明,继续扩展江东基业。而曹操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成功控制了汉献帝,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
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揭开了三国大戏的序幕。刘备和曹操初次相遇在“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还有鲁肃与孙权的江东对,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后定型。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脱颖而出。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雄心与智谋。
刘备,汉室宗亲,一生坎坷,志在恢复汉室荣光,以仁义著称。
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演义”,这时候英雄辈出。关羽,作为刘备的义弟,以忠义著称,其形象在民间被神化,成为忠勇的象征。在历史上,关羽不仅武艺超群,更以义薄云天而闻名。他在曹操营中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决然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只为与兄长团聚。然而,在守卫荆州时,因骄傲轻敌,被孙权部下吕蒙所袭,最终在麦城被俘,壮烈牺牲。关羽的忠义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三国鼎立,不仅是对英雄时代的沉思,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三国故事文化无处不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