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种子法庭、马背法庭、双语法官培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提到了这些“甘肃亮点”!
2023-03-16 10:36  浏览:1091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每到需要签订制种合同或劳务合同的时候,法官们都会到企业帮我们把关,还时常走访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帮助化解矛盾。”说起“种子法庭”,张掖市某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种子法庭”在辖区田间地头巡回审理涉种案件并开展普法宣传

辽阔的河西走廊绿洲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加强种业法治保护意义重大。作为集中管辖张掖市甘州区制种产业纠纷的“种子法庭”,甘州区法院西郊法庭创新构建“4456”工作体系,倾心守护种业“芯片”。


▲甘州区法院西郊法庭诉讼服务站是全省首家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基层法庭诉讼服务站

“三调一裁”分层递进,在“第一时间”快速化解矛盾。涉种纠纷季节性强,处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了与春耕农忙争时间、抢进度,西郊法庭建立涉种纠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和民商事速裁“3+1”快速化解机制,3个乡镇综治中心、2个行业性组织、55个村委会与法庭3名法官、2名驻庭特邀调解员汇聚合力,推动辖区70%的涉种农、种企、种业纠纷通过“调解+速裁”的方式快速化解,平均解纷周期仅为17天,涉种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种子法庭”的干警在辖区某村委会现场化解涉种纠纷

“三专一执”协同配合,用“专业视角”精确定分止争。西郊法庭组建专门合议庭,与河西学院、种子管理部门、制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家库”,从种子管理部门、制种行业遴选11名“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参与化解各类涉种纠纷27件,为涉种案件审理增添专业视角和专业支持。同时,建立驻庭执行小组与村企执行联络员配合执行机制,就地执结涉种案件33件。


▲甘州区法院“种子法庭”入选全国法院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五项联动”一体推进,以“良性互动”护航产业发展。西郊法庭构建服务制种产业“法庭+”模式,与辖区党委政府联动,以“一庭两所一中心”和五级解纷网格凝聚解纷合力;与工商、农业农村、种子管理等行政部门联动,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联合研判,主动化解行业风险;与行业组织联动,联合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等机构对涉种纠纷提前介入、联合调处;与村级组织、制种企业联动,以“一村一法官”“一企一法官”机制为制种“种产销”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


▲落实“一企一法官”机制,走进制种企业,对接法律需求

“六种常态”多点发力,以“法治生态”推进长效长治。西郊法庭紧贴种业发展需求,确保联动解纷、“绿色通道”运行、“五项联动”机制、在线办案、法治宣传、调查研究六项机制常态化运行。两年来,法庭法官人均走访企业村社45个,创新建立的“五联日志”工作法被甘州区委政法委在全区各政法单位推广,累计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企”“普法赶集”活动37场次,开展专题调研9次,发布典型案例10个,全区涉种纠纷调解、立案、送达、司法确认、审理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涉种纠纷诉讼数量、化解周期实现持续低位运行。

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要发源地,甘肃法院始终坚持和发扬巡回审判优良传统,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再到“云上法庭”在线开庭办案,变的是巡回审判的方式,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


▲肃南县法院巡回审判的脚步不断向草原深处延伸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东西狭长,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为方便群众诉讼,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马背法庭”是肃南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进入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日新月异,一站式建设深入推进,肃南法院巡回审判大踏步跨入“车载法庭”“云上法庭”时代。巡回审判的案件范围不断扩大,开庭方式持续更新,双语审判能力有效提升。

近两年,“巡回执行+云上法庭”破解执行难已成为肃南法院工作新亮点。肃南法院的变化是全省法院巡回审判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缩影。


▲肃南县法院在大河乡草原开展巡回法治宣传

民有所需,法有所为。全省法院已全面建成“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鉴定、网上保全、电子送达......真正把法院搬到群众的“家门口”“掌心里”。

立案太麻烦?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诉讼服务,分分钟完成立案流程,用实际行动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司法实务相融合,让百姓足不出户可立案。

参加庭审有困难怎么解决?诉讼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各类信息在“云端”完成对接,为当事人提供全时空、跨地域、全流程的网上服务。


▲甘肃法院诉讼服务网

“喂,您好!是兰州市城关区法院立案庭吗?”电话里,法官得知来电者系兰州人田某,现在德国生活,不能回国办理立案手续,十分焦急。知其困难后,法官告知了邮寄立案程序和所需材料。

原告田某与被告洪某2016年在昆明登记结婚。由于双方感情基础薄弱,常因琐事争吵不休,感情确已破裂,且一直处于分居状态,遂向兰州市城关区法院起诉离婚。

因正值疫情期间,田某身处德国,无法及时回国。城关区法院遂组织原被告在线远程开庭审理案件,并当庭调解结案,跨国“云审判”圆满化解了这起纠纷。


▲兰州市城关区法院“云上法庭”开庭审理跨洋纠纷案件

像兰州城关区法院这样,通过“云上法庭”办理跨域、跨洋案件,已成为全省法院便捷高效诉讼服务的新常态。

从“法庭案头”到“田间地头”,践行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履行的是公正司法的使命。坚持和发扬“马背法庭”“窑洞法庭”“车载法庭”等各具特色的巡回审判方式,为的是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诉讼,真正送法到“家门口”。


▲玛曲县法院将车载法庭开进草原深处

甘南玛曲草原地广人稀,牧民随季节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地域环境制约了智慧法院的运用。玛曲县法院阿万仓法庭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帐篷法庭”“马背法庭”,深入牧区草原巡回办案,开展普法宣传,把司法的触角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镇原县法院“窑洞法庭”开庭审案

镇原县法院孟坝法庭被称为“山区里的正义守望者”。审判团队坚持就地开庭、当场调解,用最快的时间、花最小的成本、以接地气的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一起离婚纠纷案被告何某,因身患疾病不能外出活动。眼看案件开庭在即,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法官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次日,法庭一行三人背着国徽来到了被告家里。

“没想到为了照顾我,还能在自家窑洞里打官司,太感动了。”对法官直接上门办案,当事人何某赞不绝口。“窑洞法庭”调解离婚案的故事,也在方山乡蒲河村传为佳话。


▲镇原县法院巡回法庭的法官们在开庭路上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地办案、开展普法,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收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巡回法庭因此也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人民法院。

甘肃法院巡回审判的脚步不会停歇。“马背法庭”“车载法庭”不断优化,一站式诉讼服务持续深化,“网上立案”“云上法庭”深度应用,目的只有一个: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阿万仓乡地域广阔,千百年来,当地牧民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旦出现草场、买卖等方面的法律纠纷,阿万仓法庭的双语法官就会骑着摩托车上门调解或审理案件。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只有双语法官才让能用地道的藏语,通俗地讲解法律条文,缓和气氛,迅速拉近法官与当事人的距离。


▲甘肃省法官学院联合甘南州相关部门在玛曲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法典双语宣传教育活动

近年来,甘肃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和甘肃省委关于双语法治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要求,探索创新出“135”双语法治人才培训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双语法治人才培养之路。


▲全省政法系统干警汉藏双语能力一体化培训班

“1”:即“构建一个协调领导机构,即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3”:即“搭建三条培养路径,打造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藏汉双语培训品牌项目、开展政法干警定向招录藏汉双语试点班、从人才源头直接培养汉藏双语法律本科生”;

“5”:即“建成范围覆盖全国的政法干警培训平台、汉藏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编译和实用平台、汉藏双语师资库平台、双语培训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平台的五大培训工作平台”。


▲西北民族大学汉藏双语法学本科学历生开展双语模拟庭审

充分利用甘肃省法官学院平台作用,按照符合需求、服务审判的原则,根据当前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双语法治人才的成长规律,合理确定双语法治人才培训的类别、对象和规模,甘肃首创性举办了全省政法干警汉藏双语初级班、提高班和汉藏双语能力一体化等各类长短期培训班累计28期,培训学员3028人次,圆满完成了省委提出的“千人计划”目标,打造了一支能够满足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需要的双语政法干警队伍。


▲甘肃省法官学院编译出版的35部汉藏双语法律培训教材

为从源头解决双语法治人才短缺问题,甘肃法院与省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创新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探索培养汉藏双语法学本科生的新路径,先后联合西北民大、甘肃政法大学等高校培养汉藏双语法律学历生220余人次,实现双语法治人才培养转型,为民族地区依法治理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专业、实用、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是搞好双语法治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

甘肃法院依托甘肃省法官学院组建了高水平的教材编写团队,编译出版了《宪法教程》《刑法教程》等35部汉藏双语法律系列培训教材,填补了国内汉藏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的空白。


▲“全国优秀法官”才让旺杰深入牧区用双语开展巡回审判

“双语普法”新模式,让法治宣传更“走心”。

近年来,甘肃省法官学院牵头,以经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的汉藏双语政法干警为主要力量,采取送法进寺庙、进农牧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景区活动,主动为宗教人士、广大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学生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汉藏“双语普法”的形式开展“菜单式”普法,推动法律宣传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全覆盖。

甘肃双语法治人才在司法审判和法治宣传中,通过双语诉讼服务、双语调解、双语审判、双语释法等多元解纷,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诉讼语言不通的问题,拉近了与当事人的情感距离,巧用民族语言的温情解当事人的心结,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决,做到案结事了,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布人:b326****    IP:117.173.6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