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不能让身份被冒用的医生吃哑巴亏
2023-06-12 10:34  浏览:1882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评论

据媒体报道,5位医生发现,某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包含大量以其本人名义提供的健康类回答,实际上并非本人所为,因此将涉事平台诉至法院。法院近日作出判决,认定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侵害了原告名誉权、姓名权,判决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各1万元。

医生权益受到侵害,平台道歉并赔偿,理所应当。不过,更多的医生在网络上被冒用身份后,自己并不知情或懒得维权。如何更好地保障医生的合法权益,是这几起案件引发的现实思考。

冒用医生身份提供健康咨询,可能耽误救治,还会损害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形象。在上述审结的案件中,涉事平台随机从网站上搜索一些内容,与医院网站上的医生信息进行匹配,就形成了像模像样的健康咨询类问答,专业性和科学性无从谈起。另有一些问答内容明显超出寻医问诊范围,涉嫌推荐特定药物和保健品。比如,有账号以风湿免疫科医生的名义给咨询者留言“蜂胶保健品能治疗干燥综合征”。如此操作,易让人怀疑被冒用身份医生的执业水准及职业道德。这不仅损害涉事医生的名誉权,久而久之,还会让公众对医生群体产生误解和偏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媒体梳理发现,截至6月5日,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针对健康咨询问诊的投诉达2000多条,“医生答非所问”“不是医生本人接诊”等内容占据很大比例,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健康咨询秩序。

身份被冒用,医生在气愤之余,有时也颇感无奈。一方面,网络平台和手机应用众多,且网络应用有一定隐蔽性,身份被冒用等侵权行为不会被轻易发现。这5起案件中,直到患者找涉事医生本人核实,平台的幌子才被戳穿。另一方面,如果仅靠医生自我维权,成本极高。打官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这让很多医生不得不对侵权行为视而不见。上述案件的法官也说,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但目前进入司法领域的案件数量还相对较少。

此次5位医生维权成功,具有积极的示范和鼓励作用。如果能探索建立公益诉讼渠道,有专门团队为被侵权医生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相信主动维权的医生会越来越多,网络健康咨询和诊疗环境也将越来越好。

对于平台或机构冒用医生名义提供在线咨询行为,监管部门和平台等第三方机构也须切实负起责任。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督促其严格核实相关人员的资质,杜绝个别平台欺骗误导公众。监管部门和平台还要用好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抓取关键词和提供“一键举报”等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类似侵权行为,防患于未然。


文:陈晓曼(媒体人)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0e63****    IP:139.201.7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