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及其团队成功完成一例聚合物瓣膜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这表明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开始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创新。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的人工瓣膜主要包括瓣架、功能瓣叶。既往,该手术使用的瓣叶是猪或牛的心包组织(生物瓣膜)。随着材料学的进展,聚合物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动物心包瓣膜的不足,其更容易加工剪裁。在体外模拟实验中,一些聚合物显示出比传统牛心包瓣膜更久的使用寿命,且无需抗凝,在开闭时也不会产生噪音。
能将聚合物瓣膜由研究阶段转化应用至临床,是瓣膜技术和加工方式的革命性改变。葛均波团队从动物实验阶段,就参与了上海以心医疗自主研发的全世界首款合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瓣叶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系统的相关研究。该置换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瓣叶,具有零钙化、低凝血、高生物相容性的优点。产品植入后理论寿命为20~25年,适合更年轻的患者,大大扩展了同类产品的适用人群范围。
接受手术的患者江老伯今年80岁,患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房颤、高血压。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导管操作时间为27分钟,器械操作顺畅。术后造影显示,瓣膜工作状态良好,无明显瓣周漏及跨瓣压差,冠脉无阻塞,无传导阻滞。术后,即刻拔除气管插管,江老伯顺利苏醒。
葛均波说,中山医院心内科形成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器械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特色,将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革新,造福更多患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该院已构建起全新科技创新体系,将始终围绕新型疫苗、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方向,打造贯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宋琼芳 齐璐璐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