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六岁那年开始了人生的入俗生涯,相继去了三个私塾启蒙,老师是他的远房叔祖周玉田,这是一个爱种花木的和蔼老人。他交给鲁迅的读物就是鲁迅祖父赞赏的《鉴略》,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讲到清朝,但童年的鲁迅一个字也不懂。鲁迅感兴趣的反倒是周雨田珍藏的讲园艺花卉的书《花镜》,估计是源于百草园的热爱,鲁迅对花木特别感兴趣,又读又抄又实践,对书中的多处说法,大胆的提出了质疑。
后来,鲁迅又转入另一个书主周子京的书塾,周子京是一个仕途受挫的腐儒,屡试不第,夜里做着美梦,白天胡言乱语,有一次把蟋蟀解释成虱子,听惯了蟋蟀弹琴的鲁迅,愤而退出了这家私塾,继而转入全城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此后,在这里跟着寿敬吾先生学习了多年。
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极其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尤其难得的是有一份爱国忧民的思想。
书是寿敬吾家的第三间房,一进门便可看见正中间悬挂着“三味书屋”字样的匾,匾下面挂着《梅鹿谷松图轴》。三味书屋里有着规范的礼节,每天学生都要对着匾和鹿行礼。在这样的书塾里,虽说“只看到高墙下四角的天空”,但这里的学习却是在鲁迅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为他后来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味”:一是经书,味同稻梁;二是史书,味同肴馔(zhuàn);三是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ǎi醋、肉酱)。
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寿镜吾老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成为三味书屋馆训。
大意是“布衣”指老百姓,“布衣暖”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对于一个天真烂漫、思想活跃的少年来说,虽然“三味书屋”有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也比不上百草园的乐趣,所以鲁迅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伺机偷看抽屉里的小说,直到遇见《西游记》才对书籍产生兴趣,开始大量阅读起来。相对于鲁迅后来的人生,这段时间也可算得上是其最为天真快乐的时光了。
此后,他离开三味书屋,先后去了南京,去了日本,开启了他的“救家救国救民”之路,用自己的身躯“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人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直到1936年10月19日凌晨五时25分,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战士,这位经历了一生酣战的先生,没有来得及看到天明,就放下他未竟的事业,永远地合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