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7月18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心连星”志愿服务团来到重庆黔江区黄溪镇进行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几天的行程安排紧凑而充实,在黄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进村入户走访,了解脱贫战果、基层干部的日常、栽桑养蚕情况、敬老院的现状和现今贫困户的现状等等。对于“心连星”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而言,这是一次与老百姓、与基层干部零距离的交流,是一次难忘、快乐、深有感悟的体验。
志愿者到达目的地——黄溪镇,与当地干部交流实践安排
志愿服务的第一天,志愿者们在邓镇长的带领下来到黄溪镇人民政府,走上了各自的岗位。邓玉洁同学在社保所撰写一份公文---《黄溪镇烈士墓维修调研说明》;杨诗琦同学则去到组织办整理党员干部资料;杨杰同学负责社保核对、特殊保障、优先待遇等工作;何舒晨同学则是进行贫困户的资料变动核对与修改,办理居民们的社保事务;徐艺天同学负责整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张丹妮同学负责乡镇扶贫中的土地复垦及危房改造项目工作。队员们通过半天的政府工作体验,被每位党员、干部对工作的激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决心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志愿者们在各自岗位工作
志愿服务的第二天,在黄溪镇邓镇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蚕桑”,并体验了采摘桑叶、喂蚕。队员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中,扛着得之不易的“果实”,让即将进入最后一次休眠期的蚕宝宝饱餐一顿。这次独特的体验让志愿者们深深体会到桑农的辛苦以及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志愿者们采摘桑叶、喂养桑蚕
午后,志愿者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产业区——榨菜厂。青菜头作为黄溪镇几大农产品之一,应运而生的榨菜行业正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优势农业的重要体现。
志愿者们来到榨菜厂参观
在志愿服务的第三天,黄溪镇镇长带领队员们来到了黄溪镇另一支柱产业-特色果园种植基地,依据独特的山地垂直地带性的自然条件而呈带状种植的脆桃、脆李、猕猴桃、丑柑更是将“因地制宜”的政策落实诠释地恰到好处。队员们相互搀扶走在碎石子地上,体验了书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字面含义。听闻镇长说道果农们每日劳作其间,早已如履平地,志愿者们不免心生敬仰,不仅仅是感叹其技艺高超,更是对果农辛苦劳作的敬仰和对鲜果来之不易的疼惜之感。
志愿者们来到丑柑基地
志愿服务的第四天,镇长带队员们来到了建卡贫困户余先生的家中,余先生父亲患有精神疾病,该疾病的遗传性让家里雪上加霜。好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他们不仅住上了安全屋,而且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为了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免费提供家禽供其饲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线扶贫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也深深体会到当代年轻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看到家中患有疾病的小女儿,志愿者们现场干起了学前“老本行”,用自己所学到的教学方法与她亲切互动,她闪烁的眼神透露着纯真和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幻想。此刻,他们看到的不是生病的孩子,而是生长在大山深处却准备冲上云霄的雏鹰!正是这份倔强和不屈,在队员们的心中深深埋下一颗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种子。
志愿者们来到建卡贫困户家中
志愿服务的第五天,他们联系到了一位名叫张路的初二女孩,来到她的家中为她补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教育水平的差距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史中不可避免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城乡差异最为突出。作为一个教师行业的初行者,这更加坚定了志愿者们走人民教师这条道路的决心。
志愿者们为村校女孩进行学习指导
临近傍晚时,邓镇长带领队员们来到一位农户家中,提议让大家自己动手就地获取食材,利用土灶做一顿农家饭。志愿者们很兴奋,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未经历过农村生活或者对其知之甚少。从食材获取到处理再到烹调,队员们分工合作、各现所长。终于,一顿丰盛的农家饭为奔走的一天画上圆满的句号。虽然少了城市生活的便捷舒适,但是用汗水换来的农家便饭让志愿者们有了次独特的体验。
志愿者们亲自体会做农家饭
三下乡的第五天,也是最后一天,“心连星”团队来到了黄溪镇敬老院。引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院坝,老人居住的楼梯也是一尘不染,食堂里老人们的饭菜也是香甜可口。在午餐间隙,志愿服务队的成员给爷爷奶奶们带来了他们准备的节目,虽然和爷爷奶奶们待在一起的时光很短暂,但各位队员也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志愿者们看望敬老院老人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心连星”服务队不仅感受了村里的烟火气息,在体验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后,他们真正的学会了怎样发挥青年力量去帮助百姓,去服务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之一,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真正办实事,这才是中国青年应有的样子!
投稿:邓玉洁 杨杰 杨诗琦
照片:何舒晨 张丹妮 徐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