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于线上召开,近35万名医护人员收看直播。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及其团队开展的以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特定传染病恢复期患者为主题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中药干预COVID-19恢复期临床研究及运用》同期发布。
研讨会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孟庆彬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7位领导以及业内专家参加此次会议。
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
科学阐释中医药科学内涵
王笑频表示,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之一。在该方针指引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几年,中医药充分发挥辨证施治特色,与现代医药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模式。“三药三方”等一批中药的推出,在改善传染病患者症状、控制转重率、降低死亡率及防治后遗症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全程诊疗方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病救人、为患者服务的基础上,如何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成为中医人面临的挑战。王笑频指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汇聚中医界重量级专家学者,解读国家政策,总结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传统经验,分享临床科研成果,以新思维、新视野、新起点领航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
副司长孟庆彬:
以良好政策环境保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孟庆彬表示,10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配套制度更加健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中医药卫生健康服务配套政策措施。
第三,实施效果愈发突出。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医药工作取得全面进步,尤其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2012年相比,目前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增长了96.7%,中医诊疗量占比为18.6%;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员总数已达88.4万,增长了85.3%;中医药学者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达58项。
目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更加全面系统,政策措施更加务实,既有全局高度的战略安排,又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细化举措;既有法律强制要求,又有政策扶持保障,基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较为成熟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可以看出,我国发展中医药的态度是鲜明的,保障是有力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
态靶辨治 中医药战略机遇与传承创新
整体观、个体化和治未病是中医的三大优势。但是,在优势中,中医药也存在不足。中医的整体观强在刻下,弱在时间轴,即只注重刻下的疾病状态,而忽略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仝小林提出态靶辨治,强调既要调中医证候,又要调西医指标。因此,我们要重新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构建现代中医本草体系。
仝小林把靶分成病靶、症靶、标靶。病靶即发明针对某种疾病的药物,如青蒿素治疗疟疾;症靶即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治疗夜尿多、多汗等,中医在此方面疗效显著;标靶即具体理化指标,这是中医界面临的新课题,需要重新构建现代本草目标。
仝小林强调,传统态和现代靶思想相结合,掌握方药的量效毒关系,重新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本草体系,可更好地应对现代临床医疗问题。
广安门医院教授连凤梅: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大有可为
2020年年初,作为仝小林团队的一员,她参与了特定传染病预防、治疗、康复全程诊疗体系研究。该研究结果证实,寒湿疫方能显著阻止特定传染病轻型/普通型患者转重,起到截断病势的作用。这证明中医药确实具有“已病防变”的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中医药能明显降低传染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死亡率,起到救命的作用;中医药综合干预可降低患者复阳率,起到“瘥后防复”的作用。
随后,针对传染病恢复期患者出现的心肺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消化功能障碍三大明显症状群,仝小林团队又开展了“三症六药”研究。该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设计,入组患者1400余人。研究结果证明,中医药对传染病恢复期患者三大明显症状群有一定疗效。例如,舒肝解郁胶囊能明显改善传染病恢复期患者的睡眠状况和情绪障碍。
湖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李晓东:
中成药可改善恢复期患者睡眠和情绪障碍
李晓东介绍,在急性传染病发生时,很难实现防治的“一人一方”。怎么使用通治方,依靠社区力量服务好患者?为此,仝小林打造了社区防控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武昌模式。
针对连凤梅提到的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特定传染病恢复期患者的“三症六药”研究——《中药干预COVID-19恢复期临床研究及运用》,李晓东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设计原则,观察周期为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5项患者健康问卷及失眠严重指数量表。该研究结果显示,舒肝解郁胶囊能显著改善恢复期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相关症状。
讨论环节
如何看待中医药发展?应该如何发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李浩:在中医药传承方面,我们一要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二要传承经典名方。
在中医药创新方面,我们一要理论创新,在名家经验基础上有所挖掘和突破;二要在中医方法、举措甚至方案上有所创新。
只有在传承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创新。
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更大的价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虽然中医药发展环境良好,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其总体服务规模仍相对较小,增长空间很大。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利于让现代医学人员逐渐了解、走近中医药。作为中医药人,我们应主动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包括临床、基础研究方法,来阐释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用现代医学界认同的、规范的研究方法证实中医药的疗效,再去探索作用机制,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中医药还有哪些可深入挖掘的宝藏呢?
连凤梅: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但与西医对话,让世界同仁认识中医药的疗效,就要用西医语言展现中药的疗效,解释清楚中药的作用机制。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有待开展更深入、更具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中医人应担起这个责任,使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药事业所面新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李晓东:如果说这个时代充满不确定性,那么中医药则是一项确定性较强的事业。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在仝小林态靶辨治理论指导下,我们构筑了一套最新的代谢性肝病诊疗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该诊疗体系效果非常好。目前,我院肝病门诊一号难求。
舒肝解郁胶囊是临床常用药。我们要通过高质量的研究,说清楚它的药理药效。像康弘药业这样的民族企业,既要把老祖宗的精华传承好,也要用现代科技揭示中医药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这不单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据了解,仝小林团队开展的《中药干预COVID-19恢复期临床研究及运用》一经发布,就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该研究近期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颁发的“2021—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为鼓励在中医药及民族医药领域的研究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的,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在中医药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项目而设立的。该奖项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的奖项,在业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作为民族医药企业,康弘药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舒肝解郁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和渴络欣胶囊等中成药为核心,联合权威专家和医疗机构进行循证研究,推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标准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文:马丽
编辑:王天鹅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