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谁来抵御电动车进电梯?梯智眼AI摄像头已就位
2021-05-19 11:37  浏览:838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21年5月10日19时34分,成都市成华区城南立交附近,某小区电梯内电动车突然起火,导致5人不同程度受伤,包括一名仅5个月大的婴儿。

 

短短3秒钟,浓烟和火势便将电梯内5人完全吞没。

 

怀抱婴儿的是外婆,全身烧伤面积为75%,而婴儿全身烧伤面积为45%,一度住在重症监护室,还被下达过病危通知书。

 

此次事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引发了社会群众的激烈讨论和深度思考。正如新华社在官方报道下提出的疑问——“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

 

屡禁不止的安全杀手

 

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电动车,在电梯里却是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爆炸,若是轿厢内起火逃生概率极小。

 

由于电动车外壳采用塑料、橡胶等高分子可燃材料,车身防火阻燃性能差,起火后仅需180S中心温度可达1200°,能点燃绝大部分可燃物,极易引发大范围火灾。

 

致命的是,电动车着火后产生的毒烟比火焰更具威胁性。

 

如果电动车在楼道内起火,楼道就像烟囱,毒烟会蔓延整栋楼,人体吸入高温烟气后会灼伤气管,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600ppm则会窒息死亡。

 

尽管各地政府监管机构和消防人员孜孜不倦地科普,甚至轮番出台政策规定,强调电动车进电梯的危害,但是电动车进电梯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以上海市为例,2020年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381起,超前3年总和,占火灾总数的12.87%,但是其致死率和伤人率却很高,分别占据死亡总数的41.7%,伤人总数的40%。

 

无独有偶,据海南消防统计,2020年全省电动车火灾占比也较去年上升57.9%,呈反弹趋势。

 

目前,电动车市场监管依据不足、电动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人违规私自改装电动车,加装超标蓄电池,这些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AI守卫电梯安全防线

 

随着AI+物联网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迅速发展,在阻止电动车进入电梯这件事上,与物业的人工劝阻、张贴告示相比,AI技术拥有更强大的“作战能力”,能全天候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地告警电动车乘梯事件。

 

基于AI算法的智能摄像头已经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电梯监控摄像头,可以实现安全事故预警,降低危险事故率,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用AI守卫电梯安全防线,梯智眼一直在努力。早在2018年,梯智眼就开始走访全国各地以深入了解电梯场景需求,并2019年率先推出了电梯专用智能分析相机,并推出了电梯电动车识别阻车系统功能。

 

目前,梯智眼智能分析相机已经在上海市、无锡市、福州市、成都市、重庆市等多地成功落地项目。

 

智能识别、主动告警、联动梯控是梯智眼电动车识别阻车功能的亮点。当电动车进入电梯时,相机会主动识别电动车,自动抓拍图片并发出“电动车禁止入内”语音警告,同时联动梯控系统,控制电梯禁止关门,从而达到禁止电动车上楼的效果,还能帮助进行责任追溯。

 

为了提高电动车识别效果,适应不同电梯场景,梯智眼准备了丰富的场景化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和模型验证,以提高算法识别准确率。

 

目前,梯智眼电动车识别率超过97%,可识别出市面绝大多数电动车类型,同时避免婴儿车、轮椅、自行车等正常车辆的干扰和误报,不会造成居民正常乘梯不便。

 

堵疏结合,治标治本

 

所幸,电动车进电梯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各方强烈关注,除了已经颁发的各类政策规定,相信更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快会出台。

 

要彻底解决电动车进电梯的问题,更需要堵疏结合,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治标治本。

 

一要堵,二要疏。

 

一方面堵住电动车进电梯,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一方面也要满足电动车主正常的需求,增添地面充电设施,规划好室外充电场地并加以管理。

 

这些都离不开政策的推动,科学的监管,以及AI。

 

发布人:f95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