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刘备的三顾茅庐是求贤若渴的典范吗?其实还有五次的……
2024-11-23 13:01  浏览:1022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先后三次登门拜访,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并最终成功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古代去拜访朋友可不像现在可以先打个电话,约个时间。那时可真是只有上门了才知道对方在不在家。

诸葛亮呀,被刘备“三顾茅庐”的那股子诚心给打动啦,于是就离开隆中,跟着刘备去了新野。打那以后呢,诸葛亮就成了刘备不分彼此的帮手,帮着刘备跟孙权联合,还真就拿下了荆州、益州,把蜀汉政权给建立起来喽。

历史上像这样为了求贤,多次上门拜访的故事却不只是仅有“三顾茅庐”一个。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可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比诸葛亮所在的东汉末年要早得多。或许,诸葛亮正是按照这个故事的模式,导演了“三顾茅庐”的剧情,以此来检验刘备是不是真的诚心请他出山吧。

《吕氏春秋·下贤》记载: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之。桓公曰:“士之傲爵䘵者,固轻其主; 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䘵,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说的是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吏,就是没什么地位,但是一个人才。有一天去了三回都没见着,侍从就劝他别再去啦。桓公说:“在有本事的人里头,不把爵位和俸禄当回事儿的,本来就不把他们的君主放在眼里;在君主当中,不看重称霸称王事业的,也就不看重有本事的人。就算稷夫子不在乎爵位和俸禄,我哪敢不在乎称霸称王的大业呀?”

就这样,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代霸主,正是与他这种礼贤下士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可见,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家就认同了人才的重要性。得人则兴,失士则崩。得到人才的国家就会兴盛,失去人才的国家就会衰亡。

关于人才的重要性,《尚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说是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你到我前面来。”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这时颜斶应该马上回答:“是的,大王。”或者是:“臣,拜见大王,大王万岁,万万岁。”

可是,颜斶却说:“大王你到我前面来。”

宣王一听,脸一下子就变了。他强忍怒火说道:“是君王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

这颜斶也不含糊,一看就是有备而来的。他回答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有下这样一道命令:‘凡是有人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的范围之内打柴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接着又下一道命令:‘凡有能得到齐王人头的,封他为万户侯,再加赏赐黄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大王(齐王)的人头,是不是还不如一个死士(柳下季)的坟墓呢?”

宣王折服,最终还拜颜斶为师。

这里面有讲到一个人,柳下季。品什么他能这么牛,死后还这么受人尊重呢?

柳下季你可能没听说,但柳下惠就有可能听说了,如果还没听说,那“坐怀不乱”四个字总听说了吧。

对,柳下季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也说的就是柳下惠的故事。

这柳下惠可不简单,他早于孔子出现100年,鲁国人,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一个掌管刑罚的人,但他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活了一百岁,被孔子称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其为“和圣”。

发布人:db44****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