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38期晓玲坚持分享第256天(2023年07月18日)
我们对某些事情的重新解读,可以改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当冲突发生时尤其如此。
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用健康的方式处理冲突。孩子盛气凌人,我们也以同样的态度做出反应,心里怀着在他们提出强硬要求时我们感受到的恐惧。我们觉得他们在向我们施压,于是诉诸控制手段。接下来,孩子会变得更咄咄逼人或者是对我们不理不睬。
我们没有意识到,只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去赢,我们最终只会输掉与孩子的关系。只有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感觉,充分投入到争取双赢局面里去,孩子才会因我们而强大,最终也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我们的意见。
我们眼中孩子的攻击性,其实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防卫反应。当我们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重新解读时,我们就使自己在用一种正念的心态与他们交流:
两强相遇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互相关爱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发生冲突是自然的。
冲突也可以是健康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它:
它可以带来对话的机会。
它让双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它帮助重新调整双方的关系。
不要把冲突、要求和攻击当作人身攻击,并感到受威胁。重要的是,把孩子表达的意愿看作是信任、开放、真诚和勇气的信号。当我们这样去看待冲突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它的能量来增进亲子联系。
我们来看一下,面对一个常见冲突时,传统看法和重新定义的看法的处理办法有什么差别:
冲突:青少年孩子想在外待着晚些回家,家长不同意。
传统的看法: 家长实施禁足令,孩子发怒、生闷气。家长要不就坚持立场,要不就放弃,随后又感受到后悔、难过、沮丧、愤怒和关系疏离。
重新定义的看法: 家长抓住这个机会与孩子谈心。家长说:“也许我们最后达不成一致,但我们都要尊重双方的意见表达。然后,我们需要商量一些双方都感到满意的具体条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出哪些是对彼此真正重要的、哪些不是。最后,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都感到满意。”然后双方来回讨论,每个人都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每个人也都明白了对方的观点,哪怕并不认同。最后,经过长久的辩论,孩子同意早一个小时回家,而且离家之前必须完成他要做的家务。家长同意延长孩子在外逗留时间一个小时。
当分歧发生时,与其陷入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不如鼓励孩子用合作的态度与我们一起找出解决方法。注意:是“合作的”态度,而不是“妥协的”态度。
其中的差异,在于妥协是尽可能地逼对方让步,而合作是让我们寻找每个人都能最大获益的方法。无须任何一方投降,因为合作的出发点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只要双方都放下战斗和控制的策略,通过单纯的合作其实就可以实现双赢。
生活赐予了我们无尽的可能性。当我们为某事而合作时,我们不会感受到资源匮乏,相反,我们的出发点是,宇宙有足够资源令所有人满意,我们仅仅是要找出实现它的方法。从一种宇宙有无限可能的感受出发,我们很快便会发现有各种选项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