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交通安全大考”。全球汽车保有量最高,新增司机群体巨大,庞大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群体中不少尚缺乏规则意识,农村道路硬件设施基础较差,大量性能较落后的农用机动车辆经常人货混载……同时,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联网应用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快速开疆拓土。新旧矛盾叠加,给中国汽车社会安全管理带来更高挑战性。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交通安全文化这座金矿,具有顶层设计的战略价值,既关系到交通安全法治和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迈上新台阶,也关系到未来中国汽车社会能否与时俱进,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形成骨骼强健、经络通畅、气血充盈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回首近些年中国交通安全治理走过的道路,法治无疑是纲。纲举目张,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为重要节点,道交法数次修改为重要抓手,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治体系始终发挥着良法善治的定盘星作用。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交通文明建设对交通安全管理起到的强有力辅助作用,尤其是11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在十年树木的磨砺中逐步提升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和安全意识。当然,社会治理需要不同维度的抓手,我们也在借助行为经济学范畴的助推等手段加强诱导,或是通过心理学、社会学中的一些手段为交通安全管理做贡献。然而,所有这些治理手段,都绕不过文化的浸润。正所谓“以文化人”,交通安全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具有极高的社会治理价值,体现国家软实力,不但四两拨千斤,还能管长远。
举例来说,为了制作微纪录片《国家相册:那年我学车》,笔者曾赴无锡,拍摄交通警察博物馆中珍藏的新中国于1949年10月颁发的驾驶执照。在那本老驾照的第一页,赫然用繁体字印着十六个字的“驾驶员信条”:1、爱护车辆;2、节省燃料;3、谨慎驾驶;4、遵守规章。70多年过去了,我们至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驾驶员信条”中蕴含的沉甸甸的责任没有变化,这正是历史长河中交通安全文化传承下来的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蕴藏的交通安全文化宝藏数不胜数。公安交管部门曾经在微信公号推出过一篇帖子:《有玄机!来看传统文化里的交通安全》,通过形象的海报,生动解析“道”、“车”、“速”、“危”等汉字从象形文字甲骨文一路进化而来的深意。人在路口行走为象形文字中的“道”字;甲骨上不但有“车”字,还记载了关于商王武丁的一起交通事故;古文字中“速”字由表示“快走、跑”的“辵”字和表示“捆绑起来的木柴”的“束”字组成,意为有限制有约束地奔跑才安全;“歇”字则由打哈欠的“欠”字和表示停止的“曷”字,意为打哈欠了就该歇歇了……当司机们通过抖音、微信接收到几千年前象形文字蕴藏的交通安全文化密码时,怎能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再以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为例,这是中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对研究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舆制度、车辆结构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有车还要有道,在山西省平定县境内,有一条由晋入冀横贯东西的古道当地人称“南大道”,其渊源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的“秦驰道”,上面那两条深深的车辙痕,为研究“车同轨”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考证。
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正是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从古至今,交通的参与方既变也不变。变化的是马、车、舟、桥、轿、道等工具,不变的是参与交通的人。要想让中国汽车社会沿着法治轨道顺利前行,人的内心对规则、文明、法规的认同堪比黄金。而文化共鸣正是达成这种认同,取得最大公约数,画出同心圆的捷径。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交通安全文化的精华,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广泛传播,有助于润物细无声地助推交通安全建设,应得到各级交管部门的重视。
作者 | 南辰
来源 | 《汽车与安全》杂志
投稿邮箱:gabxc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