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九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 | 强学科 擦亮医院金字招牌
2022-12-20 20:13  浏览:1373  搜索引擎搜索“广企汇”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广企汇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学科建设是公立医院发展的核心。近日,在由健康报社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举办的第9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上,围绕“加强专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话题,多家大型公立医院管理者结合自身探索和实践,分享观点和经验。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
内外兼修,实现医疗价值最大化


作为深港合作的一家医院,港大深圳医院在质量和效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探索价值医疗。所谓价值医疗,通俗地说,就是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医疗质量。数据显示,港大深圳医院2021年门诊次均费用为474元,其他深圳市属三甲综合医院为516元,按照170万门诊人次计算,医院为医保和患者节省了0.71亿元;住院病人次均费用为15390元,其他市属三甲综合医院为20161元,按照6.5万住院人次计算,医院为医保和患者节省了3.1亿元。

港大深圳医院取得这些成效,与医院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在外部治理体系改革方面,一是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有机分离,保证融合创新,保证医院改革发展方向。二是创新人事管理,倡导“医务人员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自主设岗、自主定薪、自主招聘;创新薪酬体系,优先保障医生的薪酬,同时调整薪酬结构,绩效考核更加注重质量安全、人文关怀、患者满意度,不与诊疗量、药品、耗材挂钩。三是调整收费结构,提高门诊诊疗费至100元,体现医生技术劳务价值。通过实行门诊按人头收费、住院“小打包”和手术病种打包收费等支付方式,让收费更加透明,降低患者负担,抑制过度医疗。四是发展特需医疗,以特需医疗收入补偿基本医疗,弥补改革成本。

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方面,一是办医坚持公平公正。实行门诊100%预约,有效分配资源,改善就医体验;建立团队诊疗模式,坚持循证医学,确保诊治方案标准;推行先全科后专科模式,推动分级诊疗,避免专科滥用;坚持公益为先,开展皮肤科病房、小儿肿瘤放疗、临终关怀病房、慈善公益手术等服务。二是管医坚持专业自律。医院推行十大“家规”,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公开阳光,对红包、回扣零容忍。三是行医坚持循证医疗。建立高标准的诊疗规范和指引,推行“绿色手术”“绿色用药”,2021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7%,药占比为19.4%,耗占比为12%,剖宫产率为32%,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四是就医坚持医患互信。首创病人关系科,以投诉为起点持续改善机制,对医闹和医暴零容忍;主动公开披露医院不良事件,促进医患互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郭应强:
抢抓前沿,建设高质量临床专科


近年来,四川大学提出“未来医学港湾计划”,为临床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今年,中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医院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加快华西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奋力争先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华西医院将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加强一级学科建设,加强学科中心和亚专业建设,抢抓新兴前沿学科建设。

作为国家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华西医院本部院区聚焦于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东部新区院区则瞄准我国临床诊疗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创建高端医学装备、创新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与精准诊疗、现代分子诊断设备与产品研发、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医学创新战略资源库等六大平台,共同支撑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聚焦内涵式卓越发展,华西医院持续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强高峰学科示范引领,注重学科集群带动共进;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注重标志性人才培育孵化;注重资源投入效益分析,有组织地培育重大重点项目;整合提升科研支撑平台效率;加快推进补齐学科短板;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

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华西医院以优势亚专业引领临床学科高质量发展,遴选1~2个优势学科方向,打造优势亚专业、特色亚专业、培育亚专业,进一步支撑三级学科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临床高峰学科。以标志性人才带动学科梯队建设,围绕医院“1·3·5工程”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英才计划,培育有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着力打造临床创新团队,加强融合型团队建设。以四川大学门类齐全的学科群为依托,大力促进医工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医学+信息”“医学+材料”“医学+制造”“5G医学转化应用平台”的发展规划,充分汇聚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等多方优势,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创新平台。以专病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临床诊疗模式创新,先后构建肺癌中心、结直肠癌中心、创伤中心等,以达到专病专收专治专研的目的,大力开展临床新技术,探索多学科诊疗新模式、新思路,探索系统疾病中心建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钱招昕:
三位一体,持续建设一流学科


2018年,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提出“12368”医院发展战略,即:“一大”愿景——建设人民满意、具有湘雅特色的世界一流医院;“两大”任务——患者好看病、看好病,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三大”目标——打造一流学科、一流品质、一流品牌;“六大”特色——卓越、智慧、美丽、平安、人文、幸福;“八大”体系——学科建设、质量安全、人才培养、医学创新、运营管理、运行保障、考核评价、党建文化。

医院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学科建设的需要设置不同工作组,围绕“七个一流”等要求推进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医疗技术要越来越精,医学人才要越来越强,科学研究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医院通过现代医院管理和湘雅特色文化建设支撑起这三大核心,向建设一流医院的目标迈进。

医院持续打造特色高峰学科建设、优势学科集群建设、新兴前沿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学科建设体系。

特色高峰学科建设的总体原则是分层建设、分级支持,对学科现有情况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分层,不同层级给予不同支持力度,支持力度大的就是领军学科和优势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会连续考核、动态管理,在经费保障上给予足够投入。

在优势学科集群建设方面,医院根据已有学科优势,将若干个学科有机结合形成学科群,打造集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目前,医院已布局建设肿瘤医学中心、神经医学中心、危急重症医学中心、骨关节与代谢医学中心、皮肤与免疫医学中心等五大学科集群。医院并不是单纯把相关学科整合成一个学科,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使这些中心真正实现有机融合。

对于新兴前沿学科,医院坚持“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理念,创新学科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教师联合聘任机制、联合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成果认定及收益分配机制,依托大学优势打造“医学+材料”“医学+信息”“医学+人文”三大交叉学科集群。

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到学科人才的培养上。根据人才分类,医院推出福庆人才培养计划、孝骞人才引领计划、飞凡人才引领计划、振翩人才引智计划,不断强化人才支持举措,优化人才评价体系,量化人才考核指标,深化人才绩效改革。

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
握指成拳,探索多学科诊疗模式


发展重点学科的核心是注重多学科的联合。医院学科建设包括单学科建设、多学科建设、相关学科群建设、疾病相关MDT建设、特色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建设。其中,学科群建设有利于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影响力。

多学科协作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比如以疾病为重点的肝癌中心、以器官为重点的肝胆中心、以专科为重点的呼吸疾病中心、以技术为重点的腔镜中心、以学科名称为重点的介入中心、以设备为重点的机器人中心,还有以相关品牌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等为重点的多学科协作模式。

我院探索以介入为重点的血管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以脑血管疾病为例,其治疗涉及学科越来越广,要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解决不同学科资源的配备与合理利用问题,结合国际先进模式整合医疗资源、重建医疗流程。

国内多家医院已成立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开创脑血管病防治的全新模式,形成多学科、跨专业的脑血管病医疗服务与研究体系。

这种模式整合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影像科、重症监护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强大的脑血管病医疗团队,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个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脑血管病患者可以真正享受到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会诊的一站式服务。

胸痛中心是通过院内多学科整合,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多节点快速有效响应的一种急救机制。我院与周边基层医院形成网络,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治疗形成有机整体,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延误,最大限度救治高危胸痛急诊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因严重出血所导致的死亡,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90万人死于严重出血,其中约有150万人是因创伤所致。

我院探索以介入为重点的出血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出血性疾病诊疗中心,解决肿瘤出血、创伤性出血、脑出血等一系列系统性疾病。医院牵头倡议成立中国县域医院出血中心联盟,制定了出血性疾病急救流程、诊疗专家共识、诊疗指南以及质量控制标准,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学科协作新模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吴高俊:
单病种质控,促临床诊疗更规范


单病种质量管理政策最早始于2009年,到目前范围扩展至51个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医院围绕这项工作,采取系统控制、流程优化、指标管理、关键环节管控、管理工具应用、培训宣讲等6个方面的举措。

在系统控制方面,医院组建临床科室单病种专管员团队,对接国家平台,自动读取数据,报表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并汇总分析,嵌入电子病历系统上报提醒。医院以临床路径为抓手,加强单病种管理。

到目前为止,医院全面梳理更新临床路径文本229项,规范临床路径电子表单,更新药品模板,设置无输液路径。截至今年5月,全院共建设临床路径229项,总体管理率为61.29%,入组率达到81.2%,完成率达到92.79%。

在流程优化方面,手术患者可进入预住院流程,在门诊提前完成必要检查,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医院通过完善入院准备中心服务功能,一站式为预住院患者提供预约、检查检验、麻醉会诊等服务。同时,开发特检智慧预约软件,出台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实现部分特检“一日清”。

在指标管理方面,医院根据“十四五”目标和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提炼监测指标,建立指标管理体系,抓科室主任和诊疗组长,动态监测、每月反馈结果。医院充分发挥绩效杠杆作用,通过优化或重构,将指标考核运用于绩效管理,促进指标的持续改进,提升医疗效率。

在关键环节管控方面,医院明确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质量管理数据库,包括重点手术例数、死亡例数、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感染等。基于手术管理系统,对手术准入、手术部位标识、安全核查、重大手术审批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管。

同时,医院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医院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重新梳理并修订医疗相关制度,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相关培训宣讲。

通过上述举措,医院的医疗质量、效率持续改进。比如脑梗死、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保持满分值,病死率保持满分值,次均费用下降。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王小平:
供需矛盾,倒逼精神专科发展


目前,精神病学科发展存在供需矛盾,这倒逼综合医院开展高质量的精神卫生服务。从供给侧来看,综合医院精神科医师有1万余名,开设精神科的综合医院(含中医类综合医院、其他非精神科专科医院)有2487家,床位数为72902张,多数综合医院以开设精神心理门诊为主,还有很多综合医院没有开设精神心理专科。在教学方面,医学教育中精神病学课时短、内容单一。医学院校精神医学课程通常只有70学时(包括见习),大多数没有临床实习安排,有的医学院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教学内容多以重性精神障碍为主,抑郁焦虑障碍、睡眠障碍、药物依赖、老年精神心理问题及躯体疾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涉及少。从需求侧来看,我国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到17%,治疗率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患病率高,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

综合医院要发展好精神科,首先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带头人。合格的学科带头人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能够团结多数科室同事,同时具有上达下联的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学科带头人重要的素质。其次,学科梯队应当多元化,梯队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研究的方向,并形成互补,营造团结协作的科室氛围。除了建立稳定的学科医教研管理制度之外,医院还应建立二次分配制度,将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体现“能者多得,多劳多得”。此外,每个学科要集中资源提炼出优势领域和研究方向,建成利益共同体。

未来,国家将大力推动综合医院精神科发展,推进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增加服务可及性。原则上,每个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应设置1所精神专科医院,或者依托综合医院设置精神专科和病房,城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根据医疗需求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病房;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合理确定病房床位数;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

在增加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同时,还要加快“高精尖”发展的步伐,不断推进亚专科发展,比如老年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成瘾医学、心身医学、临床心理治疗与评估、睡眠医学、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社区防治与康复、物理治疗等。


文:杨金伟

编辑:刘立夏

审核:韩璐


发布人:3f1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