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2月9日,总书记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予以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高度评价并提出殷切期望。在这些队员中,有许多“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的身影。无论在异乡,还是在故土,他们始终以医者本色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援助之火持续发光发热
“今年是我投身援外医疗事业10周年。”读到回信中“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一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陈伟蓉教授百感交集,“作为援外医疗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我深知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群众对生命健康的渴求,也振奋于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所彰显的大国情怀。”
陈伟蓉告诉记者,10年间,她远赴8个国家。每次出征,每到一地,“祖国”始终是她心中最神圣的两个字。“研读总书记的回信,这种背靠祖国、心有所依的情感更为浓烈。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时,我们从未感到孤单或弱小,每当患者问起我们的名字,我们都会自豪地回答‘中国医生’!”
纵有时光流转,往事历历在目。陈伟蓉清晰记得,2013年11月16日,自己与队员们在瓦努阿图的第一次亮相。初次见面,当地医护人员对他们并不了解。可紧接着,仅用时10分钟,队员们就完成了第1台白内障手术。术前完全失明、靠人搀扶的患者,术后重见光明。走出手术室后,患者激动地拥抱他们。那一刻,阵阵掌声响起。“这是中国医生的实力和风采。”陈伟蓉说。
此后,凭借一把手术刀、一台手术显微镜,在相隔数万里的异国他乡,陈伟蓉与队员们一路播撒光明,为数百名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如何才能持续发光发热?”陈伟蓉认为,援外应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19年,陈伟蓉率队前往马尔代夫,依托当地胡鲁马累医院建设起国际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中马眼科中心。因陈伟蓉与队员们有此前在马尔代夫开展两次“光明行”活动的经验,很快,诊疗区域划定,医疗设备运抵,接诊流程明确,一家三四百平方米、由七八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小型眼科诊疗中心投入运行。在示范带教的同时,陈伟蓉与队员们为当地医护人员编写了一本实用诊疗手册。短短两个月,在队员们手把手的技术帮扶下,中马眼科中心门诊接诊1223人次,实施眼科手术164例。
谈起今后对中马眼科中心的帮扶思路,陈伟蓉表示,队员们将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医者的奉献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们计划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既定期组织专家帮助当地搭建诊疗框架,也长期派驻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在当地选拔1名医生、2名护士,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安排他们在不同学科轮转,以拓宽视野,了解现代化眼科诊疗中心的全貌,最终把适宜技术带回去,把先进理念带回去。”陈伟蓉说。
性命相托换来仁术相报
“信件的字里行间,饱含对援外医疗队员的高度赞扬,也充满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2018年,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余腊梅如愿踏上援非之旅,今时读起总书记的回信,她的思绪又回到了有着“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之称的突尼斯。
她援助的梅德宁大区,年分娩量近5000人次,平均每个月有400余名新生儿出生,而当地却没有专业的产科医生,受援之前,分娩完全依靠助产士。余腊梅得知后,决定帮助当地助产士掌握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处置方法。
“援非之前,我仅接受了短期的法语培训,讲不来专业术语。我想,或许可以尝试绘图教学。”余腊梅回忆,下了手术台,她将助产士们召集起来,一边手绘子宫结构,一边讲解缝合步骤。她以笔为针,在画纸上教给她们如何进行子宫动脉上行结扎。这样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果然有用,产科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有困惑时,助产士习惯借来她的手机翻译软件,在输入框里填上自己的疑问,向她求教。
语言不通,幸而图像理解相通,更令她欣慰的是,情感表达相通。“当地危重孕产妇脱离险境后,向我行贴面礼时,常附在我耳边,轻声说一句‘shukran’。我听不懂阿拉伯语,但从语气和神情不难猜出,这是‘感谢’的意思。”余腊梅说,在后续的交流中也印证了她的猜测。
“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余腊梅正是如此。风吹日炙,淡水稀缺,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她倾心呵护这片土地上的新生儿。“作为一名产科医生,无论在他乡,还是在故土,患者以性命相托,我必不断精进技艺,以仁术相报。”余腊梅说。
这段岁月锻造中国医者
从他乡的盛夏回到故土的严冬,如此的季节转换对于刚从卢旺达归国的李俊升而言,甚是熟悉。李俊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医师,今年,距离他首次加入中国(内蒙古)援卢旺达医疗队已过去16个年头。这些年,他6次往返于中卢两地,是在卢援助时间最长的中国医疗队员。
“回信是对援外医疗工作的褒奖!总书记日理万机,却依旧惦念着援外医疗队员,这让我们备受鼓舞。”李俊升说,读信中的字字句句,脑海中不断闪现着援外片段。
“初到马萨卡医院时,这家医院刚投入运营,方方面面都要从零起步。”李俊升回忆,当时医院新收治了一名住院患者,当地主诊医生开具了住院证,但对后续处置有些找不到头绪。“我和队员们与医院积极沟通,建议先建章立制,使当地医护人员有所遵循。”此后,开设外科病房,建立并规范门诊制度、查房制度、围术期管理制度、出院复查制度……随着多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白班与夜班相衔接,医生与护士相配合,医院这才真正运转起来,当地医护人员亲切地称李俊升为“非洲好朋友”。
“正如信中所说,援外医疗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生动体现。眼下,我虽不在非洲朋友的身边,但希望借助互联网,向他们提供远程支持,为增进卢旺达人民的健康福祉持续出力。”李俊升说。
“当我读起总书记的回信,又仿佛回到初次援外的启程前夜。”作为援坦医疗队员,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曾在坦桑尼亚连续工作7年,先后完成4期援坦医疗任务。“援坦后期,即使翻译不在场,我与当地人民交流也很自如,我领域里的常见病种都能用斯瓦希里语(当地语言)讲出来。”当他讲起那段时光,话语间尽是自豪与喜悦。
坦桑尼亚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黄达所援助的麻腊省省立医院,临床医生不到10名,其中仅3名具备独立接诊的能力。他与队员们的到来,几乎撑起了麻腊省整个医疗卫生系统。
“十几名医生服务当地180万人口,工作负荷可想而知,急诊更是接连不断。”黄达接诊过一名危在旦夕的男童。“他蜷缩在母亲怀里,因气管有异物而面色青紫,奄奄一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黄达判断,这是声门下异物,属于急症,男童分秒之间可能窒息死亡。等不及送往手术室,他将男童一把抱过来,在诊台上紧急手术。最终,异物取出,男童脱离了危险。
援坦7年,如此的惊险瞬间,黄达经历了太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他一人就实施了3000余台。坦桑尼亚总理府为黄达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为保障当地民众健康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被问及想对年轻一代援外医疗队员说些什么,黄达说:“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的无悔付出、无私大爱,锻造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金字招牌。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好,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做无惧艰险、无愧诺言的中国医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李诗尧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