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许思涛
为应对近年来一系列不断发展变化且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思路,以此擘画了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性格局。在加速推动国内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壮大国内消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话题,则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截至2022年三月,新冠病毒及其一系列变种已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超两年。疫情、灾情会对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状态造成一系列持续性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一系列产品及服务会因为供应波动或价格上涨,一方面也源自居民对未来收入、财富增长预期变得愈加谨慎。在此大背景之下,为实现通过培育和壮大国内消费推动国内循环的目标,则需要现实的政策抓手。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从微观的产业门类来看,随着新冠疫情对国内居民生活用品供需链条的影响加速了社区电商的进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其中的佼佼者正在逐渐成为满足人们具体生活需要、拓宽国内市场的具体抓手。
以社区电商“淘菜菜”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核心:一方面,依托数字化供应链和网格化服务解决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老问题,从供需两端实现“城乡增益”——即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更多实惠好货、帮助社区小店增加收入。此外,因其实现了农产品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实现了把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与城市销售平台无缝对接,也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农民收入增加,这正是“淘菜菜”为代表的社区电商助力扩大内需和乡村振兴等重要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
非常时期推动供应链融合
老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农产品流通看似“土气”,背后亦有一套特殊的产业链运行规律。就蔬果流通体系和方式而言,全球以往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欧洲的“上游电子型”(上游通过电子商务市场拍卖形式进行预销售),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杠铃型”(上游生产规模比较大,通过物流将生产和销售相联系);相较之下,东亚地区大多属于“中央型”(通过大规模交易市场连接上游的生产和下游的销售)。中国以往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曾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粮食还是果蔬牛奶都凭票供应;改革开放以来,蔬菜是最先试水市场化价格调控的农产品,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也由此发端。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其一为产地批发市场,另一种为销地批发市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蔬菜、水果为代表的经济类农产品市场化出现并加速,为粮食等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破冰引领作用。从1988年国务院推动实施“菜篮子”工程、2010年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以来,与其相关的产业生态亦从最初的单一农贸市场演变为生鲜电商、居民社区店等多种新业态并存的状态。
2020年起,如何在新冠疫情肺炎等异常状况冲击供应链之时保证老百姓日常的“菜篮子”“米袋子”等食物安全,逐渐成为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重要民生话题,其相关产业链的进化亦在加速。各类渠道如“打仗保障后勤”般保证供应,已形成了新一轮行业“风口”,都市圈农业、新销售模式发展不断加速,让普通消费者越来越方便、快捷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且供应无忧,则是行业参与者共同的出发点。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推动居民食物供应链稳定主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立多级供应体系,建立本地供应和外地供应的综合体系。其次是将供应链化整为零,形成融合式供应链;还包括将应急供给建立常态化、数字化运营机制。为满足中国人对生鲜食材的喜好,产业链的各方都在积极进行尝试,在线生鲜网站、社区店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都是值得鼓励的终端毛细血管打通尝试,因为多市场主体对食物安全的保障是有益的,业内对此有种说法是,“以往养土猪的,现在开社区店了;以往只卖水果的,现在也开始卖菜了。”
经过一年左右的探索与实践后,值得提及的第一个方面是:2021年以来,得益于对本地供应链的数字化整合以及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阿里社区电商平台淘菜菜为例,社区电商在各地抢险救灾过程中已经逐渐实现了本地应急,因为直接贴近社区,所以一旦发生疫情或者洪涝灾害等现象,这些生活必须物资可以直接变成应急救灾物资,不再需要经过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的运输。在日常情况下,这种远距离运输可以保障时效,但在非常时期,则显得“远水难救近火”。随着近场电商模式的不断成长壮大与发展成熟,其所探索出的一系列新玩法和新路径有望在稳定保证供应、促进消费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这一行业不断涌现新模式的过程中,值得提及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可持续运营的角度来看,持续火热了一年时间的社区电商赛道其实也开始进入调整期或者说动荡期。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平台都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投入重金补贴用户,而营业收入却远远无法弥补成本,企业难以为继。剥离补贴因素后模式本身的吸引力及可持续发展性,正日渐成为参与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案例,是去年9月份阿里社区电商在长沙召开发布会,宣布品牌正式升级为“淘菜菜”。阿里对淘菜菜的定位是社区电商而非社区团购,淘菜菜的团长大多为社区内夫妻老婆店的店主,他们拥有固定的门店作为自提点。另外,淘菜菜没有独立的App,入口位于淘宝和淘特APP首页,流量主要来自这两个App。关键问题是,淘菜菜表示不会采用大量补贴的方式抢占市场。
在阿里内部,盒马以盒马鲜生门店为依托,面向一二线城市居民为主,淘菜菜则很明确地面向偏对价格敏感的下沉的人群。为实现这一目标,淘菜菜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小店的升级改造上,街边夫妻老婆店有更高确定性的服务和运营能力。首先,小店有稳定的经营场所,能提供确定性服务;其次,小店基于稳定的邻里关系,能提供更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分层服务。
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在过去逾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的城镇部门取得了蓬勃的现代化发展;让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商业机遇哺育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是中国未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考虑到农民是中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发挥中国的数字经济优势助力兴农是授人以渔、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实践。
正因如此,将大量品类农产品的下游的销售进行联合,扩展至联动上游的生产,其实也是社区电商相关各方熨平供应链波动新尝试的一种核心理念。而以此分析研究淘菜菜的发展逻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因为有了阿里零售通的基础,小店接入阿里提供的数字化设备,能聚拢规模化的社区需求,从而具备反哺生产端的可能性。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中国农业生产仍然相对非常分散,农户面临两个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需不匹配;二是流通效率低,农村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产品流通环节损失率达20%-30%,远高于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传统零售体系需要层层分销,而每经过一层流转,农产品都在“等待售卖”中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造成农产品损耗的重要因素。如此导致的中国农产品消费现状是吃掉1/3、扔掉1/3、烂掉1/3,“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命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破解。
为实现上述目标,依托阿里特有的数字技术和多年沉淀的农业基础设施,淘菜菜提出了要建立直供直销的助农模式,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直采直销网络。淘菜菜聚合确定性的订单,在上游确定性采购,通过确定性的流通链路,在确定性的时间内交付给用户。每个环节的确定性使供需匹配及商品流通效率极大提升。
从基础看,淘菜菜已直连了近万个农产品基地,并与数字农业产地仓、销地仓,及自身的加工仓、中心仓、网格仓、社区百万小店全面打通,持续推进农产品仓配冷链保鲜加工体系建设。除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淘菜菜还积极探索科技兴农。2021年,阿里数字农业在陕西武功、四川蒲江等地大规模推广即食猕猴桃,建立了1个采后研发中心、1个大型产地仓和30个数字农业基地,由此初步形成国产即食猕猴桃从统一品种、统一种植、采后研发、冷链物流到全渠道销售、品牌塑造的全产业链。国产即食猕猴桃在淘菜菜上架后,为农民每亩增收2000元。
整体而言,淘菜菜希望依托数字化供应链和网格化服务,解决城乡要素流通不畅问题,从供需两端促进美好生活——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实惠好货,也能帮助农民和小店增加经营收入。直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对接,把农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与城市的销售平台实现精准对接,从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农民收入增加,并助力实现扩大内需和乡村振兴等十四五重要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