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认定是否构成消费欺诈,首先要看这种情况是不是普遍认知。”辉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栾菲菲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电动汽车“锁电”问题是否构成欺诈,首先要看“锁电”是否是车企的通用做法,是否能给消费者提供合理的解释;其次,要看是否违反销售合同约定以及造成的后果。“如果车辆的续驶里程是500km,‘锁电’后只减少了很少的里程,如20~30km,则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车辆的续驶里程损失过大,如减少100~200km,则涉嫌损害消费者权益。”栾菲菲还表示,在“锁电”操作过程中,企业未告知消费者,而借OTA升级的名义暗箱操作,首先是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不符合法律规定。栾菲菲认为,如果企业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损失,车主可以以违反合同规定为由要求最高至三倍赔偿。在“锁电”操作中如果车企确定必须要进行,可以尝试采用公开告知、在征得车主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如召回等。
针对目前市场上大多车企采用OTA升级的方式“锁电”而非召回,上述业内人士称,主要是“锁电”牺牲了较多的续驶里程,前几年的“锁电”甚至会带来60%的续驶里程的降低,消费者很难接受,车企也不愿意公开承认车辆的续驶里程远低于标称的续驶里程,所以都避免采用召回的方式操作。
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律师孙红玲也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车企在进行“锁电”操作的时候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而不应先斩后奏,甚至秘而不宣。车企“锁电”行为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根据公平原则,应对被“锁电”的用户进行合理的补偿。即使车企不得不“锁电”,也应在法律框架内保障用户的权益。
无论“锁电”是否是必要的操作,车企都应谨慎行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告知消费者之后才可进行,暗箱操作不可取。需要注意的是,智能网联时代,大多电动汽车都具有很强的智能网联属性,车辆OTA升级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甚至成为车企提升用车体验的一种有效手段,但OTA升级并不能成为车企私下弥补设计缺陷的借口,面对一些关乎车辆重大变化的OTA升级,车企更需慎重对待,确保消费者的正当消费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